当前位置

: 优尔吧汉字组词汉字组词汉字组词内容详情

刻组词,刻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优尔吧 2020-06-12 20:34:45 391

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琪琪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刻》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刻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刻字简介
字母:k,拼音:ke,带声调拼音:kè,注音:ㄎㄜˋ,部首:刂,部首比划:2,比划:8,繁体字:刻,字体结构:左右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捺横折撇撇捺竖竖,五笔86编码:YNTJ,五笔98编码:YNTJ,Unicode:U+523B,汉字编号:1224,

基本解释

kè   ㄎㄜˋ ◎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缓。 ◎ 形容程度极深:深刻。刻意。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刻苦。 ◎ 不厚道:刻毒。刻薄。刻。苛刻。 ◎ 同“克”。

英文翻译

character   chisel

刻组词

百刻(bǎi kè):古代用刻漏计时,一昼夜分百刻。 唐 李德裕 《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诗:“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絶。” 明 刘基 《夜坐》诗之二:“铜壶管领催华髮,一夜应添百刻长。”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如定日之法,一日百刻。”

版刻(bǎn kè):[释](名)文字或图画的木版雕刻。 [构成]偏正式:版(刻 [例句]他负责这个版刻。(作宾语)版刻工作。(作定语)

半刻(bàn kè):(1).一刻之半。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半刻约当今七分十二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历新法表》:“按《后汉·志》,春分日长,秋分日短,差过半刻。”(2).表示短暂的时间。 鲁迅 《朝花拾·常》:“但‘还阳半刻’都知道,究竟还不失其‘聪明正直之谓神’。” 王安友 《协作》:“﹝他﹞站了半刻,就转身向庄里走去。”

暴刻(bào kè):残暴刻毒。《后汉书·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将二千石、令长不崇宽和,暴刻之为乎?”《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天授二年》:“ 索元礼 、 来俊臣 竞为暴刻, 兴 、 元礼 所杀各数千人, 俊臣 所破千餘家。” 宋 王安石 《员外郎郭公墓志铭》:“或按一吏,则交议羣詆,以为暴刻生事。”

碑刻(bēi kè):[释义](名)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 [构成]偏正式:碑(刻

逋刻(bū kè):旧指交中的拖欠刻剥现象。《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及四方出钱亿万,糴米穀丝绵之属,其和价以优黔首。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必是岁赋攸宜,都邑所乏,可见直和市,勿使逋刻。”

猜刻(cāi kè):疑忌而刻薄。《明史·徐阶传》:“ 阶 以 张孚敬 及 嵩 导帝猜刻,力反之,务以宽大开帝意。”《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濬县 知县姓 汪 名 岑 ,少年连第,贪酷无比,性復猜刻,又酷好杯中之物。”

惨刻(cǎn kè):凶狠刻毒。《后汉书·和帝纪》:“今秋稼方穗而旱,云雨不霑,疑吏行惨刻,不宣恩泽,妄拘无罪,幽闭良善所致。”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监察御史 李嵩 、 李全交 ,殿中 王旭 ,京师号为‘三豹’……皆狼戾不轨,鴆毒无仪,体性狂疎,精神惨刻。”《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惯会唆那丈夫做些惨刻之事。”《清史稿·刑法志序》:“治狱者不尽仁恕,然如 汉 唐 之 张汤 、 赵禹 、 周兴 、 来俊臣 辈,深文惨刻,无有也。”

残刻(cán kè):(1).凶暴狠毒。《金史·蒲察合住传》:“﹝ 蒲察合住 ﹞声势烜赫,性復残刻。” 明 高启 《商鞅范雎》:“夫 鞅 以残刻之资事 孝公 。”《明史·刘观传》:“时左都御史 陈瑛 残刻,右都御史 中 宽和。”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你三叔是把白铁刀,样子凶,其实一碰就卷刃了。他要是真残刻,管不下个 生宝 ?!”(2).残害。 郭沫 《创造十年续篇》:“互猜忌,互相残刻,结局不为异族所吞并,便酿成革命的爆发。”

察刻(chá kè):苛察刻薄。 汉 王粲 《儒吏论》:“﹝执法之吏﹞起於几案之下,长於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虽欲无察刻,弗能得矣。”

谗刻(chán kè):谗邪刻毒。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夫忠孝节义,鬼神所知,而人有不知者,则其可嘆也;奸淫谗刻,鬼神所知,而人有不知者,则其可恨也。”

辰刻(chén kè):犹时刻。《宋史·天文志一》:“新铜仪则移刻於纬,四游均平,辰刻不失。”

初刻(chū kè):指图书刻印的第一版。 叶德辉 《书林清话·汲古阁刻书之一》:“ 汲古阁 初刻《南唐书》,舛误特甚。此再刻者,多所改正。”

传刻(chuán kè):辗转刻印。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嶧山 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此刻(cǐ kè):◎ 此刻 cǐkè[this] 现在这个时候

聪刻(cōng kè):聪敏而刻薄。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酉斋》:“ 杨南峰 为人聪刻。邻居有一铁匠,得财暴富,里中为之庆号,因请於 杨 , 杨 题云‘酉斋’。人咸不解,或问何出,答曰:‘横看是个风箱,竖看是个铁墩。’闻者絶。”

丛刻(cóng kè):刻板印刷的丛书(多用做丛书名称)。如:《金陵丛刻》。

锉刻(cuò kè):犹言磨砺刻求。 宋 王安石 《马汉臣墓志铭》:“予亦识其可教,以礼法开之,﹝ 汉臣 ﹞果大寤,遂自銼刻,务以入礼法。”一本作“挫刻”。

当刻(dāng kè):时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谁知这个当刻,家人又来报三少奶奶跟马夫逃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谁知这个当刻儿,又出了调动:那位 两江 制臺调了 直隶 总督。”

雕刻(diāo kè):[释义](动)在金属、象牙、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多用于口语。 [构成]并列式:雕+刻 [例句]小明的爸爸正在雕刻石像。(作谓语)[同义]雕琢

断刻(duàn kè):指断碑。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常恨平生好古家,无力骑马蹊田观断刻。”参见“ 断碑 ”。

顿刻(dùn kè):◎ 顿刻 dùnkè(1) [temporarily]∶暂时(2) [immediately]∶顿时

俄刻(é kè):顷刻,不长的时间。《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其次絳标寸纸,一日数至;徵村切里,俄刻十催。”

迩刻(ěr kè):方言。此刻,现在。 贺敬之 等《惯匪周子山》第四场:“离家五年迩刻又回到 马家沟 。” 马可 《夫妻识字》:“看我婆姨迩刻学文化,一满积极哩。”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四章:“迩刻有了共产党,跟从前的甚党都不一样,是穷苦人的党。”原注:“迩刻, 陕 北方言,就是现在,如今。”

尔刻(ěr kè):现在,如今。秧歌剧《兄妹开荒》:“我说妹子,尔刻我们要非常努力加紧地来搞生产。”

发刻(fā kè):交付刻板印刷,付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只因传奇四种,目下发刻,恐有错字,在此对閲。”《镜花缘》第九回:“妹夫平日所作窗稿,将来如要发刻……包你必是好的。”《花月痕》第七回:“开首撰一小序,每人名下各繫一传,传后各缀一诗,即日发刻。数日之间,便轰传起来。”

翻刻(fān kè):本指依原刻本影写而后上板重刻,后亦泛指翻印。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管子注》:“《管子》旧有注,世翻刻者,谬为大言,强作解事,尽删去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为正一字, 坡公 当九泉相赏。故多恨翻刻讹书及矮人妄注。”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老莲 之《水浒图》,久闻其名,而未一见。 日本 所翻刻者,系别一 明 人作。”

烦刻(fán kè):繁杂苛刻。《宋书·文帝纪》:“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

坊刻(fāng kè):坊间所刻;坊本。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又误取制举文之坊刻评论付之,西土人不别也,尽译之以归。”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旧刊之本,类坊刻,且日久漫漶, 显鹤 病之。”

仿刻(fǎng kè):谓仿照原本的款式和字体刻印。《老残游记》第三回:“再望下翻,是一本 苏东坡 手写的 陶 诗,就是 毛子 所仿刻的祖本。”

复刻(fù kè):指木刻书籍的重行刻印。 阿英 《版本小言》:“但‘善本’也不一定是初刻,有时复刻本,因作者删改增补过,或者复刻者精细的校阅音注过,会比原刻,或原作者刻,是更为优胜的。”

感刻(gǎn kè):感激之情,铭刻于心。 宋 苏轼 《与张元明书》之四:“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 明 李贽 《复夏道甫书》:“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妾夫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胜感刻。”

感刻(gǎn kè):感激之情,铭刻于心。 宋 苏轼 《与张元明书》之四:“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 明 李贽 《复夏道甫书》:“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妾夫荷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胜感刻。”

公刻(gōng kè):公正严刻。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公刻之政,宜於纠姦,以之治边则失众。”

骨刻(gǔ kè):◎ 骨刻 gǔkè[bone sculpture] 用骨头作的雕刻

古刻(gǔ kè):指古碑或其拓本。 元 鲜于枢 《王大令保母帖》诗之三:“临摹旧説 范 新妇,古刻今看 李意如 。” 元 冯子振 《鹦鹉曲·泣江妇》曲:“ 蔡中郎 幼妇碑阴,古刻荒云深雨。”

寡刻(guǎ kè):刻薄无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妇人自尽,或姑严而殴辱时加,或夫忍而寡刻相待,此自尽之可悯者也。”

剐刻(guǎ kè):犹残杀。 黎元文 《檄山东文》:“屠戮之惨,剐刻之酷,无异 嘉定 、 扬州 。”

晷刻(guǐ kè):(1).日晷与刻漏。古代的计时仪器。 清 魏源 《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仪器则鐘表晷刻,不亚西土。”《清史稿·礼志七》:“ 康熙 二十一年,命展御门晷刻。”(2).片刻。谓时间短暂。《西京杂记》卷四:“ 成帝 旹, 交趾 越嶲 献长鸣鸡,伺鸡晨,即下漏验之,晷刻无差。”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於歷年。”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刘公墓志铭》:“安人尝侍太宜人疾,晷刻不离。”(3).时刻,时间。《梁书·贺琛传》:“﹝ 琛 ﹞每见 高祖 ,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 贺雅 。’”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每出,限以晷刻,过期,则詬厉不与饮食。”

汉刻(hàn kè):汉 代刻石。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汉 刻希逢,良可宝贵。”

狠刻(hěn kè):犹尖刻。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之二:“居亭主獷獷嗜利,论事则好为狠刻以取胜,中实无主。”

很刻(hěn kè):狠毒忌刻。《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 泚 资壮伟,腰腹十围,外宽和,中实很刻。”

汇刻(huì kè):汇集刊行。 清 顾修 撰有《汇刻书目》。亦指汇集某类文章而刊行的书。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通言》则四十卷,有 天启 甲子(一六二四) 豫章 无碍居士 序,内收《京本通俗小説》七篇……因知此等汇刻,盖亦兼故书,不尽为拟作。”

辑刻(jí kè):编集刻印。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第七编第六章:“辑刻丛书,也有以地区为范围的,专收某省某邑历代的著述成为一部书。”

急刻(jí kè):峻急苛刻。《汉书·食货志下》:“ 义纵 、 尹齐 、 王温舒 等用急刻为九卿。”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十年春二月, 广陵王 荆 有罪,自杀。 荆 ,上母弟也,性急刻,喜文法。”《旧唐书·刑法志》:“刀笔之吏,寡识大方,断狱能者,名在急刻。”

忌刻(jì kè):[释义](动)对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克。 [构成]并列式:忌+刻 [例句]他对人很忌刻。(作谓语)

即刻(jí kè):[释义](副)立刻。 [构成]偏正式:即(刻 [例句]团长命令部队即刻出发。(作状语)

记刻(jì kè):谓铭刻于心。 宋 晁补之 《及第谢苏公书》:“ 补之 读《史记》至此,以谓士穷不见遇,发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则为非计,私自记刻,虽穷不为。”

箭刻

翦刻(jiǎn kè):(1).剪裁雕刻。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谁将平地万堆雪,翦刻作此连天花。” 宋 苏轼 《次韵王觌正言喜雪》:“欲夸翦刻工,故上朱蓝袂。”(2).形容文字工于雕琢。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祖咏》:“ 咏 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郑丹》:“ 丹 诗翦刻婉。”

谫刻(jiǎn kè):谓浅薄之极。 宋 叶适 《代人上书》:“区区之谈,譾刻过矣。相公宜听而置之,不宜听而行之也。”

检刻(jiǎn kè):约束克制。《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吴兢 《唐阙史·杜牧》:“ 牧 少雋,性踈野放荡。虽为检刻,而不能自禁。”

剪刻(jiǎn kè):(1).犹剪裁。 宋 范成大 《次韵宣州西园》之一:“不待东君能剪刻,相公笔力挽回春。” 清 孙枝蔚 《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2).指对事物或文词的取舍安排。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陈父 名不及之,篇亦寡,兴会清发,剪刻常言,自可使 无从 却步。”

减刻(jiǎn kè):亦作“减刻”。克扣。 唐 李翱 《疏绝进献》:“若非兵士闕数不填及减刻所给,则钱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涌而生也,不取於百姓,将安取之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作坊的监官和作头,经常减刻工匠的雇值、食钱。”

监刻(jiān kè):犹监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此则 秦 火之所未亡,而亡於监刻矣。”参见“ 监本 ”。

俭刻(jiǎn kè):见“ 俭剋 ”。

尖刻(jiān kè):[释义](形)尖酸刻薄,多指说话。 [构成]并列式:尖+刻 [例句]他的话语很尖刻。(作谓语)[同义]刻薄

奸刻(jiān kè):亦作“奸刻”。谓奸邪刻毒。《淮南子·泰族训》:“至其衰也,为姦刻伪书,以解有罪,以杀不辜。”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其姪曰 釗扬 ,奇丑,而性奸刻。”

较刻(jiào kè):校核刻印。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王云凤》:“ 王 ( 王云凤 )輒请 瑾 ( 刘瑾 )临太学,如 鱼朝恩 故事,復请较刻 瑾 近行法例,永俾遵守。”

狡刻(jiǎo kè):狡黠刻薄。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 富察和卓 、 王阿里 、 李涣 之徒,胥吏中尤狡刻者也。”

截刻(jié kè):指伤残肌体的肉刑,如黥、劓、宫、刖之类。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论》:“今不忍截刻之惨,而安勦絶之悲,此皆治体之所先,而有国所宜改者也。”

谨刻(jǐn kè):犹严苛。《庄子·天下》“謑髁无任” 唐 陆德明 释文:“无任,无所施任也。 王 云,虽谨刻於法,而犹能不自任以事,事不与众共之,则无为尚贤,所以笑也。”

金刻(jīn kè):用金属工具镌刻。 唐 陈子昂 《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恭承遗言,立石文兮,金刻丹书,记岁辰兮,青龙甲午,铭兹坟兮。”

精刻(jīng kè):精细深切。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韦应物 稍失之平易, 柳子厚 则过於精刻。”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一:“《过南中》有云:‘草迷 三国 树,水改 六朝 山。’ 九青 曰:‘天下之山未有不由水改者。’其用意精刻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 谢灵运 性爱山水,作诗主要是描写景物,景物之美也确实被他精刻地描写出来。”

景刻(jǐng kè):(1).时光。刻,漏刻。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爱客不告疲,饮讌遗景刻。”(2).片刻,极短的时间。《新唐书·陆贽传》:“勤王之师在畿内者,急宣亟告,景刻不可差。”《新唐书·浑瑊传》:“ 泚 方据 乾陵 下瞰城,翠翟红袍,左右宦人趋走,宴赐拜舞,又纵慢词戏斥天子,以为胜在景刻。”

镌刻(juān kè):◎ 镌刻 juānkè[engrave] 雕刻那通碑上镌刻着一篇铭文

峻刻(jùn kè):◎ 峻刻 jùnkè[stern and harsh] 严厉苛刻风俗峻刻

刊刻(kān kè):(1).(碑文)雕刻。 南朝 宋 谢灵运 《影铭》:“命余製铭,以充刊刻。”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君长一城,亦尽刊刻之美。”(2).刻板印行。《宋史·毕士安传》:“ 真宗 然之,遂命刊刻。” 明 唐顺之 《牌》:“合行刊刻仰各有司及委官查照着实遵奉施行。”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岑参》:“就其字迹观之,殆 唐 初人所为;或许是后人傅会 岑 诗而刊刻的。”

刻章: 刻章 kè zhāng刻章是使用工具(电脑,刻章机等),将某种需要的图文刻在印章材料上的制作过程。由于各方面的需要,现在的公司,学校,签名,大家都是用到章,像学校的学籍管理章和教务处的章,都有需要,公司在签合同时会用到合同专用章,盖发票会用到发票专用章,分别还有业务章,公章,和财务章,法人代表章这些都是最平常使用的了。

刻字(kè zì):◎ 刻字 kèzì[carve (或engrave) characters on a seal] 用小刀在木、石等上雕刻出文字刻字社

刻梓(kè zǐ):刻板印刷。旧谓出版印行。 明 王廷相 《刻<齐民要术>序》:“侍御 钧阳 马公 直卿 按治 湖 湘 ,获古善本,閲之,喟然曰:‘此王政之实也。’乃命刻梓范民。”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所著有诗文三十三卷,《义乌志》七卷,并以刻梓流布於士林间。”

刻斲(kè zhuó):雕琢;修饰。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近 庐陵 刘太博 辰翁 ,亦为三十六代天师志墓,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刻琢(kè zhuó):雕刻琢磨。比喻创作上的着意推敲、反复修改。 宋 欧阳修 《试笔·郊岛诗穷》:“至於‘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则春物融怡,人情和畅,又有言不能尽之意,兹亦精意刻琢之所得者耶?”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至於辞语刻琢精丽,殆锻炼而成者歟。” 明 刘基 《<吕周臣诗集>序》:“﹝ 吕周臣 ﹞篳门陋巷,为诗歌以自适,且不刻琢以求衒。”

刻着(kè zhe):犹铭刻。著,附着。《楚辞·九章·悲回风》:“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后汉书·第五伦传》:“臣常刻著五臧,书诸绅带。” 李贤 注:“刻著五臧,谓铭之於心也。”

刻篆(kè zhuàn):(1).指雕刻的文字、花纹等。 唐 刘长卿 《朱放自杭州与故里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简吏部杨侍郎制文》诗:“鵩集占书久,鸞回刻篆新。” 唐 韦应物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2).精细地描摹。 宋 欧阳修 《试笔·郊岛诗穷》:“ 唐 之诗人,类多穷士, 孟郊 、 贾岛 之徒,尤能刻篆穷苦之言以自喜。”

刻瑑(kè zhuàn):雕饰花纹。《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於 达巷党人 不学而自知也。”

刻烛(kè zhú):(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刻诛(kè zhū):严酷的刑罚。《淮南子·原道训》:“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

刻盩(kè zhōu):谓极力引证。 明 归有光 《上高阁老书》:“廷臣建言者,争出一事为新奇可喜之论,钻求刻盩,无所不至。”

刻舟(kè zhōu):“刻舟求剑”之省。 唐 白居易 《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於内可移於官》:“抡琐琐之材,则循旧格;刈翘翘之楚,寧守常科?幸当仄席之求,无惑刻舟之执。” 明 徐渭 《自书小像赞一》:“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史梧冈 《西青散记》载 双卿 事甚详,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见。”

刻挚(kè zhì):真挚恳切。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公致减赋局员 陈观察 庆溥 书,有奏加津贴,秕政流毒等句,词颇刻挚。”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贵浑涵,刻挚不浑涵,终属下乘。”

刻治(kè zhì):严加整治。《汉书·爰盎传》:“ 吴王 骄日久,国多姦,今 丝 欲刻治。”

刻忮(kè zhì):刻薄妒忌。《明史·尹昌隆传》:“尚书 吕震 方用事,性刻忮,当其独处精思,以手指刮眉尾,则必有密谋深计。”《明史·陈循王文等传赞》:“ 陈循 以下诸人,虽不为大奸慝,而居心刻忮,务逞己私。”

刻志(kè zhì):犹笃志。志向专一。《新唐书·李渤传》:“ 渤 耻之,不肯仕,刻志於学。”《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了翁 刻志问学,几四十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刻志下帷,三年中乡选。乃躬齎白金往酬 刘媪 。”

刻纸(kè zhǐ):(1). 中国 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用剪刀剪制花样,称为“剪纸”;用刻刀刻制,则称为“刻纸”。 阿英 《<察哈尔窗花>叙记》:“他不受画稿的限制,不在刻刀和纸上盘算,扩大了创作的范围,观察活的形象,体验活的感情,并吸收刻纸以外其他艺术作品的经验。”(2).指剪刻成的作品。 陈叔亮 《<民间刻纸集>序》:“他生平所做的刻纸窗花,很多是精采的,特别是彩色古装人物的刻纸,更为群众所欢迎。”

刻汁(kè zhī):据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载, 浮提国 献 神通 、 善书 二人,出肘间四寸金壶,内贮黑汁如淳漆,佐 老子 撰《道德经》,“昼夜精勤,形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后因以“刻汁”谓人治学精勤刻苦。 唐 黄滔 《谢试官》:“ 滔 蜩甲薄姿,蚁封微状,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冰。”

刻贼(kè zéi):伤害;残害。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万物相刻贼。”《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今天下争欲思刻贼王以求功,寧有量邪!”

刻责(kè zé):严加责备;严格要求。《汉书·韩延寿传》:“或欺负之者, 延寿 痛自刻责。”《旧唐书·德宗纪上》:“忧心如焚,深自刻责。”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读书刻责,毅然以古人自待。”

刻躁(kè zào):苛刻暴躁。《明史·陈循传》:“久居政地,刻躁为士论所薄。”

刻凿(kè záo):刀刻斧凿。 宋 苏轼 《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尽令属 牛 氏,刻凿纷斑斑。”

刻印(kè yìn):◎ 刻印 kèyìn(1) [cut and mimeograph]∶刻写和油印刻印宣传品(2) [have (wrinkles)]∶有[皱纹]脸上刻印着几道深深的皱纹(3) [engrave on one's mind]∶牢记他的话深深刻印在人们的心头(4) [engrave a seal]∶雕刻印章

刻意(kè yì):[释义](形)用尽心思。 [构成]动宾式:刻|意 [例句]刻意求工。(作状语)

刻牙(kè yá):象牙雕刻。 康有为 《大同书》庚部第八章:“譬若 江西 景德镇 之瓷, 苏 杭 之丝织, 广州 之螺鈿刻牙。”

刻心(kè xīn):谓铭记于心。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是宜小子刻心悚慕,又焉得不感而鸣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大慙,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 孙中山 《敬告同乡书》:“夫 康 梁 ,同一鼻孔出气者也。 康 既刻心写腹以表白其保皇之非伪,而 梁 未与之决絶,未与之分离。”

刻写(kè xiě):◎ 刻写 kèxiě(1) [cut]∶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制板一共刻写了十张蜡纸(2) [express]∶表示那脸上,那眼神,分明刻写着焦急和痛苦(3) [carve and write]∶雕刻缮写

刻削(kè xuē):(1).雕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2).形容(山石或楼台)棱分明,峥嵘峭拔。《魏书·萧衍传》:“大兴寺塔,广缮臺堂,昭阳到景,垂珠衔璧,峥嶸刻削。”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志一》:“山半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刻削。”(3).苛刻,严酷。《史记·秦始皇本纪》:“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旧唐书·唐临传》:“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平心 《论康熙帝的历史地位》一:“ 康熙帝 比 顺治 统治者更深刻地察觉到,前朝君臣的腐败和刻削,怎样加速了 明 政权的崩溃。”(4).侵害;剥夺。《史记·孝景本纪》:“至 孝景 ,不復忧异姓,而 鼂错 刻削诸侯。”《南史·恩倖传·沉客卿》:“ 客卿 每立异端,唯以刻削百姓为事。”《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节度使刻削军府,刑赏失中,遂致迫逐。”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一》:“官司自俸廉而外,一思展拓,何一非侵渔刻削之端。”(5).节俭。 唐 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乐为俭勤,自刻削,不干人,以矫时弊。”(6).剪裁;删节。 唐 孟郊 《品松》诗:“名华非典赏,剪弃徒纤茸。刻削大雅文,所以不敢慵。”(7).谓造语工巧,文笔峻拔。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信道 清才,而诗刻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 唐 之文, 韩 之雅健, 柳 之刻削,为大家。” 明 方孝孺 《答张廷璧书》:“足下之诗刻削森秀,为世俗异味,其辞信奇矣。”

刻像(kè xiàng):石刻人像。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山东 济南 历下亭 的壁上有 李邕 与 杜甫 的刻像。”

刻限(kè xiàn):时限。 明 徐渭 《渔阳弄》:“ 玉帝 差人召 禰先生 ,殿主爷説刻限甚急。”

刻线(kè xiàn):◎ 刻线 kèxiàn[scribe] 用尖的器具(如划线器或圆规)在木头、金属或砖块上刻线条

刻舷(kè xián):犹刻舟。《南齐书·顾欢传》:“屡见刻舷沙门,守株道士,交諍小大,互相弹射。”参见“ 刻舟求剑 ”。

刻下(kè xià):现在;目前。《水浒传》第八六回:“与汝突骑五千,精兵二万,就做先锋,即便会同 太真 駙马、 李金吾 ,刻下便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张太宰》:“刻下父母俱存,大小无恙,光景已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刻下制军正在求贤,你很可以把你的意思,写个条陈递上去。”

刻谿:苛刻;刻苦。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抑尝观於乡矣,千家之聚,必有所谓富室焉……乃其刻谿琐嗇,弥甚於人,自苦其身,以剥削贫民为务。”

刻溪(kè xī):苛刻;刻苦。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抑尝观於乡矣,千家之聚,必有所谓富室焉……乃其刻谿琐嗇,弥甚於人,自苦其身,以剥削贫民为务。”

刻文(kè wén):(1).刻印文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会试刻文》:“会试録刻文,先朝多不拘式,如 成化 二年丙戌,五经各刻文三篇,二场乃刻詔。”(2).刻于碑碣、石壁或器物上的文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今传 秦 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是草率急就的,无疑是草篆,大约也就是 秦 代的隶书。”

刻剔(kè tī):剔除。《吴子·治兵》:“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飢饱,冬则温廐,夏则凉廡,刻剔毛鬣。”

刻损(kè sǔn):犹节俭。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犹如此,而况於吾徒哉。”

刻碎(kè suì):苛刻繁琐。《晋书·刘隗传》:“诸刻碎之政,皆云 隗 协 所建。”

刻诵(kè sòng):专心诵读。 汉 班固 《典引》:“臣 固 常伏刻诵圣论,昭明好恶,不遗细微。”

刻私(kè sī):一意营私。《明史·江渊传》:“阁臣既不相协,而 陈循 、 王文 尤刻私。”

刻丝(kè sī):◎ 刻丝 kèsī[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同“缂丝”。用彩色丝线织成图案的丝织品

刻书(kè shū):刻版印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 隋 开皇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 王阮亭 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 隋 已有雕刻,何以 唐 时尚未盛行,直至 五代 时始有之?当是 隋 唐 时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 周祖谟 《<鉅宋广韵>前言》:“ 南宋 闽 中刻书事业极盛。”

刻手(kè shǒu):(1).雕、刻的技法。 明 屠隆 《考槃馀事·帖笺》:“《百一帖》, 宋 王曼庆 刻,笔意清遒,雅有胜趣,但刻手不精。”(2).指雕刻者。 阿英 《<察哈尔窗花>叙记》:“画稿无论怎样精美,如果剪手或刻手不好,往往会弄得很拙劣。相反,画稿并不好,只要遇到剪刻的高手,也很可能剪切得极精致。”

刻饰(kè shì):(1).雕刻装饰。《汉书·刘向传》:“刻饰宗庙,多筑臺囿。”(2).比喻对文辞的过分修饰润色。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陵迟至於 梁 陈 ,淫艷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3).古代妇女的一种梳理方式。以胶刷鬓发,使齐整如刻画。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若夫 青琴 、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妖冶嫺都,靚糚刻饰,便嬛绰约。”参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王先谦 补注。

刻识(kè shí):刻记,标志。《周礼·考工记·轮人》“必矩其阴阳” 汉 郑玄 注:“矩,谓刻识之也。”

刻时(kè shí):犹即时。 唐 用晦 《芝田录·催阵使》:“﹝ 李德裕 ﹞具言上意,曰:‘中丞必一行,责戎帅,早见成功,慎无违也。’ 回 刻时受命。於是具名以闻。” 宋 范仲淹 《延州谢上表》:“刻时蒞事,翌日兴师。”《英烈传》第三一回:“ 太祖 大喜,即命 李善长 草记其事,刻时起兵。 刘基 等送至江岸而别。”

刻石(kè shí):(1).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 龚自珍 《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 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

刻省(kè shěng):减省。 章炳麟 《訄书·订文》:“以画图过緐,稍稍刻省,则马牛鳬鶩,多以尾足相别而已,於是有 墨西哥 之象形字。”

刻绳(kè shéng):限制约束。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四:“夫礼,依仁而著,仁则自然有礼,不待别为标识而刻绳之。”

刻深(kè shēn):(1).苛刻;严酷。《战国策·秦策一》:“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史记·秦始皇本纪》:“繁刑严诛,吏治刻深。”《新唐书·王纬传》:“ 纬 居官以清白称,然好用刻深吏督察其下,条约苛碎,人不聊云。”《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 杨广 ﹞却是心怀叵测,阴贼刻深。”(2).谓文字古奥峭拔。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善为文章,词句刻深。”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盖 昌黎 为文主於奇, 马迁 之变怪, 相如 之閎放, 扬雄 之刻深。”(3).指深刻。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若较胜之作,描写时亦刻深;讥刺之切,或逾锋刃。”

刻剡(kè yǎn):雕刻。 宋 曾巩 《东津归催吴秀才寄酒》诗:“谷花洲草各萌芽,高下迸生如刻剡。”

刻日(kè rì):(1).限定日期。刻,通“ 剋 ”。 唐 王建 《东征行》:“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宋史·张浚传》:“时 金 人屯重兵于 河南 ,为虚声胁和,有刻日决战之语。”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将某左迁 江州 司马,刻日走马之任。”(2).犹即日。《清史稿·德宗纪二》:“趣 盛宣怀 芦 汉 铁路刻日兴工。” 孙犁 《澹定集·同口旧事》:“信中说:已经给我找到一个教书的位子,开学在即,希望刻日赴 保定 。”

刻忍(kè rěn):刻毒。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书》:“又其人存心刻忍,观其所论《苏报》之案,落井下石,大有幸灾乐祸之心,毫无拯溺扶危之念。”

刻屈(kè qū):屈曲貌。 唐 韩愈 《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依赋十四韵以献》:“梁维西南屏,山厉水刻屈。”

刻求(kè qiú):严格要求。 清 刘大櫆 《<倪司城诗集>序》:“余间出文相质, 司城 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諛之言。其刻求於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餘地。”

刻顷(kè qǐng):犹顷刻。谓时间短暂。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令制旗,军中无尺布。伐岸竹,揭竿而编篾以为縿,刻顷成数百旗,插之 蛟龙滩 。”

刻切(kè qiē):苛刻严厉;尖刻。《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四年》:“ 宣 语虽刻切,上以 宣 名儒,优容之。” 宋 王安石 《张刑部诗序》:“刑部 张君 诗若干篇,明而不华,喜讽道而不刻切。”

刻峭(kè qiào):(1).亦作“ 刻陗 ”。高峻;挺拔。《文选·张衡<西京赋>》:“上辬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 薛综 注:“刻陗,升高也。” 唐 解彦融 《雁塔》诗:“峥嶸彻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嶮恐迷坠。” 宋 苏洵 《木假山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2).苛刻;严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先生独不闻 秦 之时耶?……宰相刻峭,大理峻法。”(3).文笔峻拔。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十:“ 唐 人能造奇语者,无若 刘梦得 作《连州厅壁记》云:‘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风殴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凉颸……’盖前人未道者。不独此尔,其他刻峭清丽者,不可概举。”

刻陗(kè qiào):见“ 刻峭 ”。

刻敲(kè qiāo):勒索敲剥。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你看我多怜惜人,少要了三十,咱们不能刻敲人!”

刻谦(kè qiān):俭朴谦逊。 汉 贾谊 《新书·道术》:“辞利刻谦谓之廉,反廉为贪。”

刻漆(kè qī):谓割开漆树皮,使漆液流出。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剥桂刻漆,非木之愿;拔鶡裂翠,非鸟所欲。”

刻期(kè qī):◎ 刻期 kèqī[on a set date] 克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刻虐(kè nüè):(1).苛刻凶残。《南史·恩倖传·戴明宝》:“ 显度 刻虐为百姓疾,比当除之。” 宋 苏轼 《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臣至 淮南 ,体访得诸处税务,自数年来,刻虐日甚,商旅为之不行。”(2).侵害。《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 陇川 致乱,皆由 恭项 暴杀无辜,刻虐 蛮 人。”

刻纳(kè nà):限期归还。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当部送者,量远近裁取,以三月刻纳,不取其息。”

刻木(kè mù):(1).在木质器物上雕刻。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 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

刻铭(kè míng):(1).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汉书·郊祀志下》:“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 唐 杜甫 《赠司空王公思礼》诗:“洗剑 青海 水,刻铭 天山 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斛铭》:“家中量衡无二致,刻铭於斛之四面:出以是,入以是,子孙永如是。”(2).刻于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宋书·宋白传》:“ 泰山 有 唐玄宗 刻铭。”

刻明(kè míng):犹严明。 宋 范仲淹 《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铭》:“人尚刻明,我质而平。”

刻珉(kè mín):犹刻石。雕刻碑石。珉,美石。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裴晋公大度》:“将致书於秘监 白乐天 ,请为刻珉之词。”

刻论(kè lùn):苛刻地评论。 清 周亮工 《与吴冠五书》:“论既正,又足以痛快人心,似不当刻论之矣。”

刻露(kè lù):犹毕露。 宋 欧阳修 《丰乐亭记》:“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血脉要贯通,而发挥忌刻露。”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二章第二节:“﹝ 柳永 词﹞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刻镂(kè lòu):◎ 刻镂 kèlòu(1) [carve]∶雕刻门窗刻镂精致(2) [engrave on one's mind]∶铭刻;铭记那种情状,深深地刻镂在他的心头

刻漏(kè lòu):◎ 刻漏 kèlòu[water clock]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

刻吝(kè lìn):苛刻悭吝。《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八年》:“今之度支,準平万货;刻吝则生患,宽假则容姦。”

刻鍊:深刻洗炼。 清 黄景仁 《诗评》:“二 晁 宗 苏 参 黄 ,其沉峻刻鍊处,又公然有离立之势。”

刻炼(kè liàn):深刻洗炼。 清 黄景仁 《诗评》:“二 晁 宗 苏 参 黄 ,其沉峻刻鍊处,又公然有离立之势。”

刻敛(kè liǎn):谓极力搜刮(财货)。《新唐书·隐逸传·孟詵》:“ 詵 居官颇刻敛,然以治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财在天下,理之以义。未闻刻敛,其罪在吏。”

刻廉(kè lián):严正清白。《晏子春秋·问下二四》:“和柔而不銓,刻廉而不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平原君 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於 长安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刻盭(kè lì):苛刻狠戾。 清 姚鼐 《篆秋草堂歌赠钱献之》:“呜呼 秦 人尚刻盭,自兹书亦秋气。”

刻轹(kè lì):欺凌;摧残。《史记·酷吏列传序》:“ 高后 时,酷吏独有 侯封 ,刻轢宗室,侵辱功臣。” 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刻轢公主,侵陵大臣。” 唐 韩愈 《南山诗》:“秋霜喜刻轢,磔卓立癯瘦。”

刻励(kè lì):(1).刻苦勤勉。《新唐书·陆贽传》:“今生乱失序之事不可追矣,其资治兴邦之业,在刻励而勤脩之。”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刻励就学,并日夜,忘寝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天下后进读公之集,始知刻励为文。”(2).琢磨推敲。励,同“ 厉 ”、“ 礪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郭功甫》:“ 潘子真 《诗话》云:‘…… 功甫 既壮,颇恃其才力,下笔曾不经意。论者或惜其造语无刻励之功。’”

刻吏(kè lì):酷吏。 宋 秦观 《国论》:“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刻厉(kè lì):(1).严酷;苛刻严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霜焉雪焉,劲烈刻厉,翦击其枝叶,剥伤其肤理。” 明 方孝孺 《题周氏文后》:“宽裕有容者,誉人多过其实;刻厉疾恶者,取人多丧其真。”(2).谓书法或文辞峭拔。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率更 貌寒寝,敏悟絶人。今观其书,劲峻刻厉,正称其貌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品性温和的作家即使在震怒的时候也写不出十分刻厉的文章。”(3).刻苦自励。《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尔朱世隆 之初为僕射也。畏 尔朱荣 之威严,深自刻厉,留心几案,应接宾客,有开敏之名。”《明史·孙汝敬传》:“自此刻厉为学,纍迁侍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归,弥自刻厉。”

刻勒(kè lè):铭刻。《史记·封禅书》:“ 二世 元年,东巡 碣石 ,并海南,歷 泰山 ,至 会稽 ,皆礼祠之,而刻勒 始皇 所立石书旁,以章 始皇 之功德。”

刻烂(kè làn):毁伤溃烂。《三国志·蜀志·常播传》:“ 播 诣狱讼争,身受数千杖,肌肤刻烂,毒痛惨至。”

刻蜡(kè là):刻烛。相传古人在蜡烛上刻度计时。 唐 韩偓 《妬媒》诗:“多为过防成后悔,偶因翻语得深猜。已嫌刻蜡春宵短,最恨鸣珂晓鼓催。应笑 楚襄 仙分薄,日中长是独裴回。”蜡,一本作“ 烛 ”。

刻括(kè kuò):剥削搜刮。 唐 元稹 《授崔稜尚书户部侍郎制》:“姦臣乘上之急,刻括以充其求。”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如近日之崇楼杰阁,巍巍高大之 颐和园 ,问其间一瓦一砾,何莫非刻括吾汉人之膏脂,以供一卖淫妇 那拉氏 之笑傲。”

刻酷(kè kù):(1).苛刻,严酷。《明史·奸臣传序》:“ 陈瑛 在 成祖 时,以刻酷济其奸私,逢君长君,荼毒善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君知刻酷之积怨,不知忠厚亦能积怨也。”(2).深刻谨严。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诗谱》称 汉 《郊庙》十九章,煅意刻酷,炼字神奇,信哉。然失之太峻,有《秦风·小戎》之遗,非《颂》诗比也。”

刻苦(kè kǔ):[释义](1) (形)基本义:很能吃苦。刻苦钻研。(作状语) (2) (形)俭朴。生活刻苦。(作谓语) [构成]动宾式:刻|苦

刻扣(kè kòu):任意扣减,据为己有。《红楼梦》第九三回:“大约刻扣了月钱。”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呆官》:“至刻扣工食,为上者已视为当然。”

刻刻(kè kè):每时每刻。《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大恩未报,刻刻於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茅盾 《追求》二:“ 老徐 的看法是:时局刻刻会突变。”

刻峻(kè jùn):苛刻严酷。《后汉书·儒林传下·杨仁》:“ 肃宗 既立,诸 马 共譖 仁 刻峻。”《北史·郦道元传》:“﹝ 道元 ﹞为 东荆州 刺史,威猛为政,如在 冀州 。 蛮 人诣闕讼其刻峻。”

刻桷(kè jué):有绘饰的方椽。《楚辞·招魂》:“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茅茨艷於丹楹,采椽珍於刻桷。” 南朝 梁 萧统 《相逢狭路间》诗:“朱门间皓壁,刻桷映晨篱。”

刻句(kè jù):推敲锻炼词句。 宋 林逋 《诗匠》诗:“山落分题月,花摇刻句风。”

刻竭(kè jié):耗尽。 唐 刘轲 《与马植书》:“邇来数年,精力刻竭。”

刻截(kè jié):割断。《北史·奚康生传》:“行刑人注刀数下,不死,於地刻截。”

刻减(kè jiǎn):削减;克扣。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如户部果刻减军粮,当豫先闻奏。”《西游记》第四三回:“因妹夫错行了风雨,刻减了雨数,被天曹降旨,着人曹官 魏徵 丞相,梦里斩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云栖》:“夫人庭训最严,心事不敢使知,但刻减金资,日积之。”

刻俭(kè jiǎn):克俭;节俭。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他的女人象她母亲一样的刻俭。”《花城》1981年第6期:“又得她母亲的刻俭,渐积下些钱来。”

刻记(kè jì):◎ 刻记 kèjì(1) [engrave on one's mind;keep firmly in mind]∶牢牢记住刻记在心(2) [engraved mark]∶刻在器物上的标记

刻己(kè jǐ):严格要求自己。《汉书·杜钦传》:“归咎於身,刻己自责。”《南史·宋元凶劭传》:“汝始呪诅事发,犹冀刻己思愆。”

刻棘(kè jí):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宋 人有请为 燕王 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 燕王 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 韩非 本用以讽刺说客。后以“刻棘”比喻治学的艰辛。 清 沉炯 《书怀》诗:“草《玄》字字翻成白,刻棘年年未类猴。” 严复 《原强》:“刻棘之业虽苦,市骏之赏终虚。”

刻急(kè jí):苛刻严峻。《汉书·酷吏传·严延年》:“闻 延年 用刑刻急。”《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 陆长源 ﹞性刻急,恃才傲物。”

刻即(kè jí):立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拿获》:“在本地者,立拿审讯;在邻封者,刻即关提。”

刻激(kè jī):犹刻急。 郭沫若 《沫若文集·后记》:“我本来是不大喜欢 荀子 的人,假使我抓到这些‘木’便痛贬他一顿,更进而断定无怪乎从他的门下会有 韩非 那样刻激的术家, 李斯 那样无耻的卖友者出现,自然是很容易的事。”

刻肌(kè jī):古代指墨、劓、膑、刖之刑。《后汉书·梁统传》:“ 五帝 有流、殛、放、杀之诛, 三王 有大辟、刻肌之法。” 李贤 注:“刻肌谓墨、劓、臏、刖。”

刻画(kè huà):[释义](动)用文字描写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 [构成]并列式:刻+画 [例句]鲁迅先生成功地刻画了阿Q这个形象。(作谓语)[同音]刻划、克化

刻划(kè huá):(1).雕刻;刻印。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南山逼冬转清瘦,刻划圭角出崖窾。”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乃于股上刻划至骨,吱吱有声。” 杨树达 《文言语法》上编第一章一:“在 周 秦 时代,纪录语言是件艰巨的工作,得用刀在竹简、木片上刻划,用漆在布帛上书写。” 丁玲 《田家冲》一:“天为彩霞染着,对门山上的树丛,都变成深暗色了,浓重的、分明的刻划在那透明的、绯红的天上。”(2).用文字等描摹表现。 宋 秦观 《会稽唱和诗序》:“其事核,其理富,故语与气俱足,不待繁於刻划之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初白 诗又嫌其白描太多……至与 竹垞 《水碓联句》、《观造竹纸联句》,各搜典故,运用刻划,工力悉敌。”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七编第二章第三节:“﹝《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刻覈:亦作“ 刻核 ”。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 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閲书之道在於恕,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已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刻核(kè hé):亦作“ 刻核 ”。苛刻。《南史·恩倖传·吕文显》:“ 文显 临事以刻覈被知。”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紓,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篇上》:“閲书之道在於恕,不恕则刻覈锻鍊之患生。”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已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

刻害(kè hài):(1).刻薄残忍。《汉书·杨恽传》:“ 惲 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北史·酷吏传·李洪之》:“刻害之声,闻於朝野。”(2).残害;侵害。 明 李东阳 《<孟子>直解》:“﹝ 季氏 ﹞侵渔剥削,刻害小民。”

刻晷(kè guǐ):指短暂的时光。 明 高攀龙 《诸延之先生七十序》:“自吾事 延之 以来,见其巨细,期会刻晷不移。”

刻怪(kè guài):责备。《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闻此悵然,深自刻怪。”《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刻,怪也。”

刻鹄(kè hú):(1).喻仿效前贤。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既而屠龙适就,刻鵠初成。” 宋 秦观 《贺苏礼部启》:“叹刻鵠之未成,念攀鸿而何敢。”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诏聘太真》:“掩书俯几忆平生,刻鵠初成,画虎还成。”参见“ 刻鵠类鶩 ”。(2).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西游记》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説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鵠也?”参见“ 刻鵠类鶩 ”。

刻骨(kè gǔ):[释义](形)比喻怀念或仇恨很深,牢记不忘。 [构成]动宾式:刻|骨 [例句]刻骨的仇恨。(作定语)

刻工(kè gōng):(1).指从事雕版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大约刻工是不专属于某一纸店的,正如来札所测,不过即使专属, 中国 也竟可糊涂到不知其真姓名。”(2).雕版的技术。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我的意见,以为刻工粗拙者也可以收入一点。”

刻割(kè gē):切割。《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三年》:“设军所在,死亡必众,既不足御敌,当復更发,此为刻割心腹以补四支。”

刻符(kè fú):秦 书八体之一。刻于符节上的文字。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秦 书有八体……三曰刻符。” 段玉裁 注:“刻符、旛信、摹印、署书、殳书皆不离大篆小篆,而诡变各自为体。”今所传《新郪虎符》、《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刻符体。

刻奋(kè fèn):刻薄残酷。奋,猛。《新唐书·酷吏传序》:“ 天宝 后至 肃代 间,政纇事丛,姦臣作威,渠憸宿狡,颇用惨刻奋,然不得如 武后 时敢搏挚杀戮矣。”

刻法(kè fǎ):(1).苛刻的法律。 汉 陆贾 《新语·至德》:“岂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后行哉?”(2).雕、刻的技法。 鲁迅 《书信集·致陈铁耕》:“十五张连环图画,我是看得懂的,因为我们那里也有这故事,但构图和刻法,却诚如来信所说,有些草率。”

刻罚(kè fá):谓以重剂攻治疾病。 明 孙梅锡 《琴心记·誓志题桥》:“他道胡乱人家病发,一味用些刻罚……撞得着时便活。”

刻度(kè dù):◎ 刻度 kèdù(1) [graduation]∶量具和仪表等上所刻或画的表示量值大小的记号和这些记号的总称(2) [graduated]∶有这些记号的刻度瓶

刻毒

刻雕(kè diāo):亦作“ 刻雕 ”。1.雕刻。《庄子·大宗师》:“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编石特起,刻彫奇製。” 宋 曾巩 《琅玡泉石篆》诗:“刻雕万象出冥昧,不见刀斧曾经营。”(2).指描摹,藻饰。 宋 曾巩 《<南齐书>目录序》:“ 子显 之於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见“ 刻彫 ”。

刻砥(kè dǐ):刻苦磨砺。 清 方苞 《孙徵君传》:“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刻刀

刻辞(kè cí):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史记·秦始皇本纪》:“金石刻尽 始皇帝 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 始皇帝 ,其於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这个铜权的一面刻着 秦始皇 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刻辞,和 秦二世 的补刻辞。” 鲁迅 《野草·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刻疵(kè cī):谓挑剔责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年餘, 大成 渐厌薄之,因而郎舅不相能,厮僕亦刻疵其短。”

刻楮(kè chǔ):语本《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刻察(kè chá):犹言苛刻烦琐。 宋 曾巩 《都官员外郎曾君墓志铭》:“为吏平恕质慤,务在爱人,不为刻察,所歷县称治。”

刻薄(kè bó):[释义](形)(待人、说话)冷酷无情。 [构成]并列式:刻+薄 [例句]他待人十分刻薄。(作谓语)[反义]厚道

刻剥(kè bāo):侵夺剥削。《后汉书·隗嚣传》:“增重赋敛,刻剥百姓。” 唐 杜甫 《遣遇》诗:“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官吏大肆贪虐,尽量刻剥,百姓困穷,生机断绝。”

汉字组词推荐

精选图文

汉字组词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