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优尔吧汉字组词汉字组词汉字组词内容详情

佛组词,佛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优尔吧 2020-06-19 03:06:17 384

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小云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佛》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佛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字简介
字母:f,拼音:fo,带声调拼音:fó,fú,注音:ㄈㄛˊ,ㄈㄨˊ,部首:亻,部首比划:2,比划:7,繁体字:彿,字体结构:左右结构,字法:形声,笔画顺序:撇竖折横折撇竖,五笔86编码:WXJH,五笔98编码:WXJH,Unicode:U+4F5B,汉字编号:0789,

基本解释

fó   ㄈㄛˊ ◎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bì   ㄅㄧˋ ◎ 古同“弼”,辅弼。

英文翻译

Buddha

佛组词

拜佛(bài fó):◎ 拜佛 bàifó[worship Budda] 向佛像礼拜拜佛求经

报佛(bào fó):见“ 报身 ”。

呗佛(bài fó):诵经礼佛。 宋 林景熙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诗:“檄龙唄佛寂不应,蜥蜴那能擅权柄。”

辟佛(pì fó):斥佛教,驳佛理。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永叔 不识佛理,强闢佛;不识书,强评书。” 清 郑燮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况自 昌黎 闢佛以来, 孔 道大明,佛焰渐息。帝王卿,一遵六经四子之书,以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此时而犹言闢佛,亦如同嚼蜡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果为 孔子 ,可以闢佛, 颜曾 以下弗能也。”

成佛(chéng fó):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上正等正觉。《添品法华经·授记品》:“当復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復如是,当得成佛。”《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顗 深恨此言。”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今之学佛者,非学其弃 浄饭王 之位而苦行於 雪山 中也,学其能成佛之道而已。”

赕佛(dǎn fó):傣 族向庙宇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一种祈神仪式。《中国民间故事选·画神多兰嘎》:“在缅寺里赕佛的日子,他也来到锣鼓喧天的缅寺,但他不在那里祈祷,也不在那里滴水。”

道佛(dào fó):道教佛教的合称。《宋书·竟陵王诞传》:“天公去年与道佛共议,欲除此间民人,道佛苦諫得止。”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道佛两殊,非鳬则一。” 唐 冯神德 《上释在道前表》:“今乃定道佛之尊卑,抑沙门之拜伏。”

得佛(de fó):成佛。《法苑珠林》卷九七:“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顶佛(dǐng fó):佛教语。谓顶礼拜佛。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噶尔丹 託 济隆 代乞和,顶佛立誓而遁。”

番佛(fān fó):旧时对外国银元的俗称。主要指有人头像的 西班牙 “本洋”。

彷佛(páng fó):◎ 彷彿 fǎngfú[as if] 同“仿佛”

仿佛(fǎng fú):(1) 基本:(副)似乎;好像(表示比喻;常与‘似的’、‘一样’配合使用)。他说的话仿佛跟孩子一样。(作状语) (2) (动)像;类似。几年没见;他的样子和以前相仿佛。(作谓语)联绵式。

佛腿:佛腿读音:fó tuǐ 意思:粤语,火腿的意思

佛耳:谢霆锋夸二少爷天生佛耳 佛耳-概念 佛耳,即指大耳,因有释迦牟尼双耳垂肩的福相,因此产生佛耳的说法。据面相的说法,佛耳与人的前途命运有一定关联,而科学研究也发现,人耳朵的大小确实跟寿命的长短有关系。 佛耳,此说法来源于佛祖释迦牟尼,意指耳朵大(主要是耳垂大),佛祖释迦牟尼的“福相”之一就是“耳垂达肩”,因此也有了“耳大有福”的说法。 佛耳-耳朵大小 耳朵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能准确地听到外界声音,而且还是一个平衡器官,内耳的前庭分析器掌握身体平衡。耳朵是大小一般与遗传和正常的生理发育有关,特别与肾脏的发育情况有关。一般而言,3岁儿童的耳廓在生理上已经达到成人的85%,在6岁左右已基本发育至成人的大小。 佛耳-福气 “耳大有福”的说法不仅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欧美等西方国家也有流传。比如古代英语中,耳大就是“贵人”的意思。 佛耳-面相判断 与智商的关系 释迦牟尼的佛耳 耳朵的大小又主智能的高低,古代的圣贤明君大多有对大耳朵,相传三国时代的刘备就是双耳垂肩,现今台面上中央级的政府官员也是大部份有对大耳朵。因为耳大的人较能容纳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所以可以吸收许多各样的生活经验或其它自己没有的知识 , 当然要成为有智能的人就更容了。 与寿命的关系 长寿者的耳朵之所以比一般人要大,与耳朵的特殊性有关。原来,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然全身肢体与内脏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但到了成年后都停止了生长,惟有耳朵例外,耳朵的生长就会造成耳垂长度的增加,故长寿者的耳朵看上去更大一些。 与性格的关系 从“耳朵”的大小和它所在位置上,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和行动力。面对镜子(可以的话,有三面镜子更好),正面仔细观察自己的脸。尽量固定视线与自己的眼睛等高(不要俯视或仰视)向前凝视,这样就可以看到耳朵的大小位置。夹在眼睛上部的虚线和鼻端稍内侧的虚线之间的长度,便代表一般耳朵的大小。 小耳朵的人:大多属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敏感过度的人,容易为小事闷闷不乐。比起一般人,他的神经质会引导他作悲观思考。不过,由于他行事谨慎、巨细靡遗,工作不易出错,特别是细微处尤其做得尽善尽美。如果能放宽心胸,眼光向前看,前途将大有可为。与这个类型的人交往,在应对和遣词用句方面要格外小心,否则容易遭到他的误解。 耳朵大的人:大多能在各个领域一展所长、发挥抱负。这类型的人,生命力旺盛、耐力十足,即使是遭遇重大困难,也能愈挫愈勇。耳朵大的男性,在工作或恋爱方面,一向积极主动,展现出充沛的活动力,是可以期待飞黄腾达的一匹黑马。不过,有时冲刺太快,忽略了身边潜在的问题,反而成为事业的绊脚石。这类型的人应反省自我,在这方面力求改进。 佛耳-科学研究 现实中确有佛耳 民间一向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现代医学观察表明,耳大与长寿确实有一定关系。医学工作者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有专家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 人们往往将耳朵大和寿命长联系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耳大者肾气健。 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故耳大是肾气健的征象,肾气足则寿长,所以欲想长寿健康,护肾很重要。 二是寿命长者耳朵长得大。 现代研究认为,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成年后虽然全身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停止了,但耳朵却是惟一的例外,它一辈子都在不断长大,平均每10年长1.4~2.2毫米。虽然其增长的速率很不明显,但确实是在增长的,这与身体的器官有一定关系。由于耳廓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长,因此老年人的耳朵比青年人的确实要大。从这个观点看,长寿者并非是耳朵大了寿命才长,而是寿命长了耳朵才长得大。 佛耳-现实存在 据香港媒体报道,谢霆锋二少爷Quintus有一对又圆又厚的耳珠,被老爸谢霆锋自豪地形容为“佛耳”。 谢霆锋大赞BB耳珠很厚,他摸着自己的耳朵笑道:“不明白为么他有佛耳,老婆跟我都没有。”

佛座(fó zuò):安置佛像的台。 唐 白居易 《香山寺经藏记》:“堂中间置高广佛座一座,上列金色像五百。”

佛祖(fó zǔ):(1).佛教称修行成道者为佛,开创宗派者为祖师,故称成佛作祖者为佛祖。 宋 志磐 有《佛祖统纪》五十四卷,详载 天台宗 的源流。 宋 苏轼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黄秦书各有所僻》:“余家收 山谷 所书禪句几三十餘首,有云……‘自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鬚鬢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元 宋旡 《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眼高无佛祖,诗癖有山兄。”(2).指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 。(3).犹言老天爷。表示惊叹之词。《红楼梦》第四一回:“ 刘姥姥 听了,摇头吐舌説道:‘我的佛祖!得十来隻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佛子(fó zǐ):(1).菩萨的通称。《十住毗婆沙论·入初地品》:“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石长和》:“道之两边棘刺,森然如鹰爪。见人甚众,羣足棘中,身体伤裂,地皆流血。见 长和 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 元 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此山非比别山阿,青黛染成千块,云霞粧就万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2).受佛戒者,佛门弟子。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 宋 王安石 《灵山寺》诗:“ 灵山 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年佛子住?四面凭危空。”《西游记》第四四回:“众僧滴泪道:‘我们这一国君王,偏心无道,只喜得是老爷等辈,恼的是我们佛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但有如大乘佛教一般,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时候,往往戒律荡然。”(3).佛教泛指一切众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称。《法华文句》卷九下:“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德佛性,即是佛子。”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忽中夜 宣律 捫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声呼曰:‘律师扑死佛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六:“凡能动者,皆佛子也,竹蝨初如涂粉竹叶上尔,然久乃能动者,百千为曹,无非佛子者。”(4).称慈善的人。如 唐 末 徐守温 以宽恕为治,人称佛子。见 唐 张鷟 《耳目记》。又 宋 洪皓 为 秀州 司录,以所掌发运司钱赈济饥民,州人称之为“洪佛子”。见 宋 赵善璙 《自警篇·救荒》。

佛妆(fó zhuāng):亦作“ 佛粧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一种化妆,有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先公言使北时,见北使 耶律 家车马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 宋 庄季裕 《鸡肋篇》卷上:“﹝ 燕 地仕族女子﹞冬月以括蔞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匀面尚黄》:“ 燕 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面涂黄,谓为佛粧。”见“ 佛妆 ”。

佛珠(fó zhū):◎ 佛珠,佛珠儿 fózhū,fózhūr[beads] 念珠,佛家用来入定的用品老尼手捻佛珠,道声“阿弥陀佛”

佛粥(fó zhōu):即腊八粥。佛寺于十二月初八日(相传为 释迦牟尼 的成道日)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的用以供佛的粥。 宋 陆游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今朝佛粥更相餽,更觉江村节物新。”

佛种(fó zhǒng):佛教谓成佛之因。《华严经·明法品》:“復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于地矣。”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佛旨(fó zhǐ):佛教教义。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 贾昌 ﹞遂长逝息 长安 佛寺,学大师佛旨。”

佛证(fó zhèng):佛教的真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詮,也曾透明佛证。”

佛院(fó yuàn):佛寺的庭院。《红楼梦》第五十回:“ 湘云 将手敲了一下, 寳玉 笑道:‘……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fú yù):不安貌。

佛宇(fó yǔ):佛寺。 唐 康骈 《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歷。” 宋 苏舜钦 《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 宋 苏辙 《游庐山山阳七咏·归宗寺》:“佛宇争惟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佛影(fó yǐng):佛像。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具説佛影,偏为灵奇,幽巖嵌壁,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半汉香浮,中天梵警。 鹤林 圣迹, 龙泉 佛影。” 唐 裴说 《兜率寺》诗:“僧居跨鸟道,佛影照鱼潭。”

佛印(fó yìn):(1).佛教禅宗认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变,犹如印契,故名之为“佛心印”,省称为“佛印”。 唐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诗:“心持佛印久,摽割魔军退。”(2). 宋 僧,名 了元 。字 觉老 ,与 苏轼 、 黄庭坚 相友善,能诗。 哲宗 元符 元年圆寂。《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 佛印 时时把佛理晓悟 东坡 , 东坡 渐渐信心。” 清 孙枝蔚 《登妙高堂》诗:“ 佛印 苏公 在何处,高臺未入 雍门 弹。”参阅《续传灯录》卷五、《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

佛义(fó yì):佛教的教义。《南史·江紑传》:“ 紑 性沉静,好 庄 老 玄言,尤善佛义,不乐进仕。”

佛仪(fó yí):佛像。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呪在中,记讚在下。皆师所嘱果,门人奉遗志也。”

佛衣(fó yī):即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初 达摩 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 唐 刘禹锡 《佛衣铭》:“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参见“ 传衣鉢 ”。

佛爷(fó yé):◎ 佛爷 fóye(1) [Buddha]∶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泛称佛教的诸神(2) [emperor]∶清代对帝王、帝后的尊称,后专指代慈禧太后(3) [God;Heavens]∶慨叹语,犹如“老天爷”你别这样做,我的老佛爷

佛眼(fó yǎn):(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无量寿经》卷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苏辙 《书金刚经后》之二:“经言 如来 有五眼……以慧眼转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

佛牙(fó yá):◎ 佛牙 fóyá[tooth relic of Buddha] 指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佛教徒视为珍宝

佛学(fó xué):佛教的学问。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下:“始 初为佛学者皆从其师姓,如 支遁 本姓 关 ,从 支谦 学,故为 支道安 。”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一无紧要居士,能以几句閒言语,能使天下人尽弃妻子功名,以从事於佛学乎?” 孟祥才 《梁启超传》二:“ 康有为 的教学内容,不是当时通行的‘四书’‘五经’、陈腐八股,而是以 孔 学、佛学、 宋 明 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中国 佛学是随着由 印度 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

佛性(fó xìng):(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佛心(fó xīn):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唐 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冀成宝器,仁王为琢玉之因;广运佛心,圣主受恆沙之祐。” 唐 司空图 《山中》诗:“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佛心。”

佛像(fó xiàng):◎ 佛像 fóxiàng[figure of Buddha] 释迦牟尼佛的塑像

佛肸(bì bì):人名。 春秋 末年 晋 大夫 范氏 、 中行氏 的家臣,为 中牟 的县宰。《论语·阳货》:“ 佛肸 召,子欲往。 子路 曰:‘昔者 由 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 以 中牟 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朱熹 集注:“佛,音弼。”

佛位(fó wèi):成佛证果之位。 元 吴莱 《三朝野史》:“人皆谓 弥 是佛位中人。”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所以接着就有《如来性起品》,叙述达到佛位以后所应作的事情,即怎样进行教化。”

佛陀(fó tuó):◎ 佛陀 Fótuó[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佛退(fó tuì):蚕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蚕》。

佛土(fó tǔ):(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佛图(fó tú):◎ 佛图 fótú[pagoda] 塔的别名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佛头(fó tóu):(1).指佛像的头。《法苑珠林》卷五九:“我於 耆闍崛山 经行,为 提婆达 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以掷佛头,山神名 金埤罗 ,以手接示,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大拇指,即破血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六》:“ 欧阳公 作《五代史》,或作序记其前。 王荆公 见之,曰:‘佛头上岂可著粪?’”(2).间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种珠形装饰品。佛头比朝珠大,形如桂圆,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宝石、翡翠之类制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 焦侍郎 ﹞便把所穿的香珠,凑了一百零八颗,配了一副烧料的佛头、纪念,穿成一挂朝珠。”

佛天(fó tiān):(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水浒传》第五回:“老汉从来敬信佛天三寳,虽是我庄上今夜有事,权且留师父歇一宵了去。”《初拍案惊奇》卷二四:“我昨日与伙计算账,多出三十两一项银子来。我就捨在此处修好了阁,一来也是佛天面上,二来也在此间留个名。”《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都是佛天菩萨的保祐啊!”(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花月痕》第十一回:“只见白鷺横飞,垂杨倒挂,香风习,花气濛濛,真是香国楼臺,佛天世界。”

佛堂(fó táng):(1).佛所住的堂殿。《毗奈耶杂事》卷二六“即以右足踏其香殿” 唐 义浄 注:“西方名佛所住堂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室。此是香室、香臺、香殿之义。不可亲触尊颜,故但唤其所住之殿,即如此方玉阶、陛下之类。然名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顺西方之意也。”(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清 陈维崧 《江城子·鲍让侯载酒泛舟小泊城南诸寺纪所见》词:“驀遇红澹粉佛堂边。恰似湿云倚一朵,扶不定,竹栏前。” 张天翼 《儿女们》二:“走过佛堂的时候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在敲着木鱼念经。”

佛坛(fó tán):供奉佛像的高台。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南北炕在毡毯上跪经的女人,把腰都挺直了,两手扣在心窝,双眼微阖,面向佛坛。”

佛塔(fó tǎ):◎ 佛塔 fótǎ[pagoda]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佛寺(fó sì):◎ 佛寺 fósì[temples of Buddism] 佛门的寺院

佛说(fó shuō):谓佛所宣扬的教义。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凡出家人,所以异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説。”《新五代史·周世宗纪赞》:“吾闻佛説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之一:“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説原来怨是亲。”

佛树(fó shù):相传 释迦牟尼 于菩提树下得正觉,故菩提树称为佛树。《无量寿经》卷上:“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佛书(fó shū):佛典。 唐 严维 《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无相无作’,虽出佛书,然 荆公 《字説》尝引之,恐亦可用。” 明 张萱 《疑耀·佛书入中国》:“世但知佛书自 汉明帝 时始入中国,不知 秦 之先,中国已有其书。” 清 叶矫然 《龙性堂诗话初集》:“ 杜公 诗出入变化佛书,絶无痕跡。”

佛手(fó shǒu):(1).佛的手。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烦暑若和烟露裛,便同佛手洒清凉。”(2).见“ 佛手柑 ”。

佛事(fó shì):◎ 佛事 fóshì[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佛氏(fó shì):犹佛家,佛门。《朱子语类》卷七一:“有人自是其心,全无邪而却不合於正理……佛氏亦岂有邪心者?”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邵子 有‘元会运世’之説……其论甚奇,然佛氏已有此论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先是其母梦是奴为人执缚俎上……醒而恶之,恒戒以毋与人斗,不虞乃为鱼所击。佛氏所谓夙生中负彼命耶!”

佛舍(fó shè):寺院房舍,佛堂。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 宋 苏轼 《自雷适廉宿于廉村净行院》诗:“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 明 袁宏道 《雪中投宿栖隐寺》诗之一:“山门云占断,佛舍雨浇残。”

佛山(fó shān):◎ 佛山 Fóshān[Foshan] 广东省地级市。位于珠江三洲上广州西南,人口30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现为丝纺工业中心。香云纱和艺术陶瓷为其名产

佛刹(fó shā):(1).佛土。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 唐 王维 《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法苑珠林》卷六十:“东方去此百干亿佛刹过已,有一佛刹,名无边华世界。”(2).佛寺。 唐 广宣 《红楼下联句》:“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餘唱落船窗。” 宋 陆游 《法云寺观音殿记》:“予游四方,凡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夷裔,十家之聚,必有佛刹。”

佛桑(fú sāng):(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树或它的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 闽 中多佛桑树。树枝叶如桑,唯条上勾。花房如桐,花长一寸餘,似重臺状。花亦有浅红者。” 宋 范成大 《荔枝赋》:“斥蜂蜜之黄腻,谢佛桑之红乾。” 清 张际亮 《送云麓督粮粤东》诗:“闻道佛桑仅有根,可怜仙蝶纷无影。”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九。(2).即扶桑。旧时指 日本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问:‘此何地?’曰:‘ 佛桑 。’”

佛伞(fó sǎn):佛家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重大典礼时,常用伞盖张于佛像之上,谓之“佛伞”。 宋 陶穀 《清异录·僧旂佛伞》:“ 龙兴寺 檀越捨幡盖文云:‘僧旂交舞,当起于风;佛伞高擎,焜燿生乎日鑑。’其造语脱落寻常轨辙,而不书谁人製撰。”

佛日(fó rì):对佛的敬称。佛教认为佛之法力广大,普济众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为喻。《观无量寿经》:“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浄业处。”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佛日出世,同遣惑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明 唐顺之 《登毗卢阁》诗:“窓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层。”

佛人(fó rén):佛教徒。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自 汉江 北渡以至 魏 晋 之郊,其俗坚悍难诱,今则悉为佛人矣。”

佛曲(fó qǔ):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变混称为佛曲。 清 毛奇龄 《西河诗话》卷二:“或曰佛曲佛舞,在 隋 唐 已有之,不始 金 元 ,如 李 唐 《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今 吴门 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乐,即其遗意。”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按《晋书·鳩摩罗什传》, 天竺 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覲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国,原有然矣。《乐府杂録》, 长庆 中讲僧 文敍 善吟经,其声宛转,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 观世音 菩萨,乃撰《文敍子曲》,至是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

佛青(fó qīng):即群青。一种深蓝色的无机颜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佛青粗布衫子的衿子往一旁一缅……就势儿用右手轻轻一撂,把那块石头就撂倒了。”

佛气(fó qì):佛家的气息。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此公’稿二篇呈上,颇有佛气。”

佛婆(fó pó):指尼姑庵中的老年女仆。《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小旦]来了,师父,佛婆可在?[正]在此打瞌睡。”

佛盘(fó pán):盛放供佛之物的盘子。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右辖抑神致雨二异》:“一日晨起,视事毕,呼郡吏亟令告报塔下,具佛盘,启建请雨道场。”

佛泥(bó ní):古国名。在今 加里曼丹岛 北部 文莱 一带。 宋 太平兴国 二年始朝贡于 宋 。也写作“渤泥”。 宋 赵汝适 《诸蕃志·渤泥国》:“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 佛泥 ,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参阅《宋史·外国传五·勃泥》。

佛男(fó nán):宋 时 吐蕃 别族 青堂 羌 人首领 唃廝囉 的自称,意为“天子”。 宋 沉括 《梦溪别谈·杂志二》:“ 青堂 羌 本 吐蕃 别族, 唐 末,蕃将 尚恐热 作乱,率众归中国,境内离散。国初有胡僧 立遵 者,乘乱挟其主 唃廝囉 东据 宗哥邈川城 ……‘唃廝’,华言佛也,‘囉’,华言男也,自称‘佛男’,犹中国之称‘天子’。”

佛母(fó mǔ):(1).佛教名词。大乘佛教称“般若”(意为“智慧”)为诸佛之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前蜀 贯休 《贺雨上王使君》诗之二:“玄妙久闻谈佛母,感通今日见神明。”原注:“公久与 东村 大愿和尚 谈般若。般若者,佛母也。”(2). 释迦牟尼 之母,即 摩耶 夫人。或称佛之姨母 大爱道 。因 摩耶 夫人早逝, 释 尊自幼为姨母所鞠育。参阅《大爱道般泥洹经》。(3).佛从法生,故以法为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佛庙(fó miào):佛寺。 唐 柳宗元 《柳州复大云寺记》:“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序》:“ 绰 避难圃田,寓居佛庙。”

佛面(fó miàn):(1).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 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 。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2).佛的面子,佛的情面。 元 宋元怀 《拊掌录》:“ 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再往,门下人不为通。士人谓閽者曰:‘参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閽者曰:‘寻常来见诸僧,亦只是平平人,但相公道是重他袈裟。’士人笑曰:‘我这领白襴直是不直钱财?’閽者曰:‘也半看佛面。’士人曰:‘更那輟不得些少来看 孔夫子 面。’人传以为笑。”《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 王公公 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佛门(fó mén):[释义](名)指佛教。 [构成]偏正式:佛(门 [例句]佛门弟子。(作定语)佛门规矩。(作定语)皈(ɡuī)依佛门。(作宾语)

佛幔(fó màn):佛龕上的帷幔。 宋 韩维 《西墅》诗:“书棚落幽蠹,佛幔掩餘香。”

佛螺(fó luó):相传 释迦牟尼佛 的头发,旋屈为螺文状。故以“佛螺”借指盘旋高耸的峰峦。 唐 司空图 《题山赋》:“齴鼇鼻而嘘空兮,涌佛螺而旁络。”参见“ 佛髻 ”、“ 佛髮 ”。

佛律(fó lǜ):佛门的戒律。《隋书·经籍志四》:“ 太武帝 西征 长安 ,以沙门多违佛律,羣聚秽乱,乃詔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

佛庐(fó lú):指佛寺。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草肥蕃马健,雪重佛庐乾。”《新唐书·萧倣传》:“ 懿宗 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幸佛庐,广施予。”《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惟王宫、官府、佛庐以瓦。”

佛陇(fó lǒng):隋 高僧 智顗 的别名。因其栖居修行之 五台山 西南有一峰名 佛陇 ,故称。 唐 无可 《禅林寺》诗:“ 台山 朝 佛陇 ,胜地絶埃氛。”

佛戾(fú lì):违逆,反对。佛,通“ 拂 ”。《礼记·学记》“其求之也佛” 唐 孔颖达 疏:“其求之也佛者,佛戾也。教者佛戾也,教者既背违其理,其学者求之则又违戾受学者。”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顾若而人者,当其号召张皇,盖蔑弗托近世文明为后盾,有佛戾其説者起,輒謚之曰野人,谓为辱国害羣。”

佛历(fó lì):历法的一种。以 释迦牟尼 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人民日报》1978.11.8:“佛历以 释迦牟尼 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比世界通用的公历早五百四十三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因此被人们称作‘黄袍佛国’的 泰国 一般使用的历法就用佛历。”

佛力(fó lì):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佛理(fó lǐ):佛教的教理。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佛貍:亦作“ 佛狸 ”。1. 北魏 拓跋焘 ( 太武帝 )的小字。《宋书·索虏传》:“ 嗣 死,謚曰 明元皇帝 ,子 燾 字 佛貍 代立。”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 佛貍 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并写臺格以与之云:‘斩 佛貍 首,封万户侯。’” 胡三省 注:“佛,读如弼。”2.借指 江苏 六合县 。因县城东南有 瓜步山 ,山上有 佛貍祠 ,故名。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广陵旅邸送三弟纬南归》词:“ 佛狸 城下,兄弟禪房通夜话。” 清 陈维崧 《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词:“万家帘幙火微明, 佛狸 城。”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 宋 陆游 《自凤州来客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诗:“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寧许佛貍生?”

佛狸(fó lí):(1). 北魏 拓跋焘 ( 太武帝 )的小字。《宋书·索虏传》:“ 嗣 死,謚曰 明元皇帝 ,子 燾 字 佛貍 代立。”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 佛貍 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并写臺格以与之云:‘斩 佛貍 首,封万户侯。’” 胡三省 注:“佛,读如弼。”(2).借指 江苏 六合县 。因县城东南有 瓜步山 ,山上有 佛貍祠 ,故名。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广陵旅邸送三弟纬南归》词:“ 佛狸 城下,兄弟禪房通夜话。” 清 陈维崧 《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词:“万家帘幙火微明, 佛狸 城。”(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 宋 陆游 《自凤州来客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诗:“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寧许佛貍生?”

佛老(fó lǎo):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 老子 为祖,故称。 唐 韩愈 《进学解》:“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明 张纶 《林泉随笔》:“晚年用力佛老之学,而著书皆祖其意。”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 秦 汉 以后佛老盛行, 中国 才智之士皆驰騖於清净虚无之学。”

佛郎(fó láng):“法郎”的旧译。 麦孟华 《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西国币制定自朝廷,若者为镑,若者为罗卜,若者为佛郎,举国如一,莫敢殊异。”

佛窟(fó kū):佛寺的一种。即石窟寺。就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我国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 、 龙门 、 云岗 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灭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罗汉 优婆质那 ,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 郑振铎 《西行书简·云岗》:“东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佛龛(fó kān):◎ 佛龛 fókān

佛扃(fó jiōng):佛寺的门户。借指佛寺。 唐 李绅 《新楼诗·龟山》:“旧深崖谷藏仙岛,新结楼臺起佛扃。”

佛境(fó jìng):佛的境界。《魏书·释老志》:“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法苑珠林》卷八四:“若有菩萨能与禪相应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诸悔热……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

佛经(fó jīng):◎ 佛经 fójīng[Buddhist Scripture]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

佛界(fó jiè):(1).佛教名词。十界之一。诸佛的境界。《梵网经》上:“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説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2).借指寺院。 宋 黄庭坚 《显圣寺庭枸杞》诗:“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

佛戒(fó jiè):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隋书·经籍志四》:“ 魏 黄初 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髮为僧。”

佛教(fó jiào):[释义](名)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 [构成]偏正式:佛(教

佛家(fó jiā):(1).诸佛之净土。《观无量寿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朱子语类》卷七六:“佛家有函盖乾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断众流句,圣人言语亦然。”《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骑出去,佛家白马驮将来,也只是靠这几个字,致得三教流传,同於三光。” 郭沫若 《残春》四:“譬如佛家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我们明明知道,但是我们对于生的执念,却是日深一日。”

佛髻(fó jì):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 唐 李商隐 《镜槛》诗:“仙眉琼作叶,佛髻鈿为螺。”

佛偈(fó jì):佛经中的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红楼梦》第七一回:“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

佛记(fó jì):佛的悬记,即佛的预言。 唐 李峤 《为绛州刺史孔桢等上献食表》:“伏惟 金轮圣神皇帝 陛下,功掩大千,化高明一,凭五乘而驭羣品,秉六度而弘万机,俯顺人心,仰膺佛记。”

佛迹(fó jì):见“ 佛迹 ”。亦作“ 佛跡 ”。1.相传 释迦牟尼 将入寂灭之时留在石上的足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户向塔。”《菩萨本生鬘论》卷四:“设不想念,或覩佛跡及行像者,随分供养生随喜心,所获福报不可穷尽。”参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2).借指佛法。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汝可专遵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佛火(fó huǒ):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唐 孟郊 《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诗:“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佛火不烧物,浄香空徘徊。” 清 陈维崧 《多丽·初夏游南岳小憇枫隐寺》词:“画廊欹,半龕佛火。雕栏换一抹寒田。” 清 黄景仁 《僧斋夜咏》:“经鱼敲落月,佛火引深宵。”

佛慧(fó huì):佛教语。唯佛具有的至大至圆的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此种智慧能如实觉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法华经·方便品》:“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 唐 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 唐 李德裕 《赠圆明上人》诗:“今日导师闻佛慧,始知前路化成空。”

佛会(fó huì):(1).佛菩萨圣众会聚的地方。《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一念乘华到佛会,即证不退入三贤。”(2).礼佛的法会。包括念佛、诵经、拜忏、唱赞等内容。《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慕容垂歌辞》:“ 慕容 愁愤愤,烧香作佛会。”《苦社会》第五回:“看这些房子,倒还不算全空,一百家总有一二家住着花烟间,独多是和尚的佛会。”

佛幌(fó huǎng):佛坛上的帷帐。 唐 徐夤 《题泗州塔》诗:“烟笼瑞阁僧经静,风打虚窗佛幌开。” 明 汪道会 《墨赋》:“挹清华之仙露,标轻煤於佛幌。”

佛画(fó huà):古代一种绘画艺术。内容为宣扬佛教教理及佛教史上的事迹。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用”》:“在 唐 ,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

佛化(fó huà):佛的教化。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敬览来论,抑裁佛化,毕志儒业。”

佛号(fó hào):(1).佛的名号。如世尊、如来、瞿昙等。《景德传灯录·伽耶舍多》:“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2).特指信佛者口中所诵 阿弥陀佛 的名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汤公》:“公顿思惟佛能解厄,因宣佛号,纔三四声,飘堕﹝巨人﹞袖外。” 鲁迅 《彷徨·离婚》:“前舱中的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努嘴,点头。”

佛汗(fó hàn):传说 北魏 洛阳 平等寺 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寺门外有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相好端严,常有神验,国之吉凶,先炳祥异。 孝昌 三年十二月中,此像面有悲容,两目垂泪,遍体皆溼,时人号曰‘佛汗’。”参见《魏书·灵徵志》。

佛海(fó hǎi):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南朝 梁武帝 《金刚般若忏文》:“哀怜万品,护念群生,引入慧流,同归佛海,得金刚之妙寳,见金牒之深经。”

佛果(fó guǒ):(1).佛教认为成佛是持久修行所得之果,故名之为“佛果”。 隋炀帝 《设斋愿疏》:“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明 李贽 《为黄安二上人》之三:“如是念佛,如是修行,如是持戒……如是自然登莲臺而证真乘,成佛果。”(2).借指亡灵经超度而脱离地狱苦海。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 吴长文 不喜释氏,父卒,不召僧营佛果。”

佛国(fó guó):(1).佛所生之地,指 天竺 ,即古 印度 。《维摩经略疏》卷一:“言佛国者,佛所居域,故名佛国。” 宋 陆游 《掩户》诗:“ 泰山 蚁垤初何有?佛国魔宫本亦平。”(2).指寺院。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一:“佛国三秋别,云臺五色连。” 清 方文 《麻城访稿木大师》诗:“普天披髮奈渠何,我党逃名佛国多。”

佛柜(fó guì):放置礼佛用物的柜子。《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正中靠墙设了一个窄窄的佛柜,佛柜上正中供了一尊观音像。”

佛光(fó guāng):(1).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 五臺山 佛光,其传旧矣。《唐穆宗实録》: 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 河东 节度使 裴度 奏: 五臺山 佛光寺 侧,庆云现,若金仙乘狻猊,领其徒千万,自巳至申乃灭。”(3).指佛像表面的光泽。 明 李贽 《与城老》:“﹝寺庙﹞既幸落成,佛光灿然。”(4).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所致。常见于山区,我国 峨眉山 最常见。

佛骨(fó gǔ):即佛舍利。 唐 韩愈 《论佛骨表》:“今闻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 凤翔 ,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旧唐书·懿宗纪》:“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 开远门 达 安福门 ,綵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

佛宫(fó gōng):佛殿,佛堂。 宋 秦观 《石鱼》诗:“佛宫琢琳琅,悬鱼警羣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洛阳 诸佛宫,书跡至多。”

佛阁(fó gé):佛寺的楼阁。 唐 白居易 《月夜登阁避暑》诗:“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嶤。” 元 周伯琦 《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诗:“佛阁腾云雾,人家结市闤。”

佛佛(fó fó):南北朝 时, 夏 主 赫连勃勃 , 南朝 称其为 佛佛 。见《宋书·索虏传》。

佛幡(fó fān):佛寺所用的幡盖。《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 武周 进逼 介州 ,沙门 道澄 以佛幡縋之入城,遂陷 介州 。”

佛法(fó fǎ):◎ 佛法 fófǎ(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义(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发(fó fā):相传为佛祖 释迦牟尼 的头发。《梁书·诸夷传·扶南国》:“又言其国有佛髮,长一丈二尺。詔遣沙门释 云宝 随使往迎之……案《僧迦经》云:‘佛髮青而细,犹如藕茎丝。’” 唐 智昇 《开元释教录》卷四:“至 迦维罗卫国 见佛髮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跡炳然具存。”

佛多(fó duō):古代官宦人家于清明上坟时,焚烧纸钱制成的旗旛、伞盖,此种祭礼谓之“佛多”。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世族之祭扫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製成幡盖,陈於墓左。祭毕,子孙亲执于墓门之外而焚之,谓之‘佛多’。民间无用者。”

佛豆(fó dòu):即蚕豆。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佛豆;丰粒茂苗,豆别一类。秋种春敛,农不常蒔。”自注:“豆粒甚大而坚,农夫不甚种,唯圃中蒔以为利,以盐渍食之,小儿所嗜。”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豆》:“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佛豆别一类,秋种春敛。’此即胡豆, 张騫 使西域所得,与麦同种同收,亦名蚕豆。”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穀类·蚕豆》:“﹝蚕豆﹞ 明 时以种自 云南 来者絶大而佳, 滇 为佛国,名曰佛豆,其以此歟?”

佛殿(fó diàn):寺院供奉佛像的大殿。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二:“ 丰乐里 开业寺 有神人足跡甚长,自寺外门至佛殿。”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红娘 ,俺去佛殿上耍去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范祠鸟》:“ 长白山 醴泉寺 ,即 范文正公 读书处,祠在佛殿东偏。” 郑振铎 《西行书简·云岗》:“第一窟通称为大佛殿。”

佛典(fó diǎn):佛教的典籍。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我听 再生 说, 聚星 老表在这儿和妈讲话,是讲的佛典吗?”

佛谛(fó dì):谓佛法的真谛。《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遂共僧讲论,辩若悬河,亹亹不休,深造佛諦。” 沉砺 《了公鹓雏见过喜作》诗:“文章都佛諦,风雨入孤吟。”

佛地(fó dì):(1).谓超脱生死、灭绝烦恼的境界。《坛经·般若品》:“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2).犹佛。 南朝 梁 沉约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凡夫之与佛地,立善知恶,未始不同也。” 南朝 梁 沉约 《佛知不异众生知义》:“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3).指寺院。 唐 张祜 《题真娘墓》诗:“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是归。”《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底下几句道:‘他杀人污佛地,我仗剑下云端,铲恶除奸。’这几句分明説他路见不平,替民除害……把这起子和尚屠了。”

佛灯(fó dēng):供于佛前的灯火。 宋 苏轼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之一:“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西游记》第十七回:“万籟声寧,千山鸟絶。溪边渔火息,塔上佛灯昏。” 清 龚自珍 《一痕沙·录言》词:“高阁佛灯青,替钞经。”

佛道(fú dào):(1).佛法之道。《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佛祠(fó cí):犹佛堂。奉祀佛像的处所。 宋 赵抃 《次韵程给事会稽八咏·戒珠寺》:“ 蕺山 下视无穷景,况压山颠是佛祠。” 金 元好问 《白云乡》诗:“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

佛齿(fó chǐ):即佛牙。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又有佛一齿,国人为佛齿起塔。” 唐 智昇 《开元释教录》卷三:“其 师子国 中有佛齿。”详“ 佛牙 ”。

佛乘(fó chéng):(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归心浄土,模范佛乘。” 宋 苏轼 《赐平海军节度使李玮已下罢散坤成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制》:“卿等乃心王室,同输欲报之诚;稽首佛乘,共祝无疆之寿。” 明 李贽 《答周西岩》:“虽牛马驴驼等,当其深愁痛苦之时,无不可告以生知,语以佛乘也。”(2).佛教经典。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及公居相位,走在班行,公府私家,时一相见,佛乘之外,言不及他。” 明 李贽 《答焦漪园》:“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

佛场(fó chǎng):亦作“ 佛塲 ”。做佛事的场所。 清 周亮工 《从山后倒入无想寺与僧惺悟》诗:“阴森栝柏迷无路,倒听鐘鸣有佛塲。” 郑振铎 《西行书简·云岗》:“不久之后, 武州山 便成了极热闹的大佛场。”

佛塲:见“ 佛场 ”。

佛草(fó cǎo):即麦草,麦杆。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叶氏姊》:“姊曰:‘勿难,只佛草数茎,锡錁一千耳。’佛草者,麦草也。”

佛藏(fó zàng):佛教经典的总称。通称“大藏经”、“一切经”。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六章:“及屏居 西樵 ,潜心佛藏,大澈大悟。”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佛鉢: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许。”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昔 月氏王 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鉢。”《魏书·释老志》:“又 沙勒 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鉢并画像迹。”

佛钵(fó bō):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许。”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昔 月氏王 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鉢。”《魏书·释老志》:“又 沙勒 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鉢并画像迹。”

佛饼(fó bǐng):佛郎机 银饼的省称。即银洋钱。 清 王萃元 《星周纪事》:“不得已,将家中旧存棉花贱售,凑成佛饼四百枚,具禀奉缴求释放。”参见“ 佛郎机 ”。

佛宝(fó bǎo):指一切佛陀,亦指各种佛像。

供佛(gòng fó):以花果时饈等列置佛前以祭祀。《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甖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宋 刘克庄 《跋小寺旧题》诗:“而今柑子圆如弹,不见浇花供佛人。”

古佛(gǔ fó):(1).历史年代久远的佛像。 宋 朱熹 《题九日山石佛院乱峰轩》诗之一:“因依古佛居,结屋寒林杪。” 清 袁枚 《普陀寺》诗:“古佛坐无言,流泉代作语。”(2).佛教语。指过去的佛。《五灯会元·<七佛>序》:“古佛应世,緜歷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

灌佛(guàn fó):佛教的一种仪式。又称浴佛。用各种名贵香料所浸之水灌洗佛像。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 释迦牟尼 的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举行这种仪式。《宋书·刘敬宣传》:“四月八日, 敬 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自胜。”《南史·张融传》:“王母 殷淑仪 薨,后四月八日建斋并灌佛。”

哈佛: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校徽

和佛(hé fó):拜佛。和,和南。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三:“有十二人奉白莲教者,往海上和佛。”参见“ 和南 ”。

后佛(hòu fó):后来出世之佛。谓弥陀佛。 南朝 梁 沉约 《千佛颂》:“前佛后佛,迹罔隆窊。”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寧殊玉谍。”

活佛(huó fó):[释义](1) (名)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2) (名)旧小说中称谓济世救人的僧人。 [构成]偏正式:活(佛

老佛(lǎo fó):(1).指道教与佛教。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豪家大帅,乘声相扇,延及老佛,土木妖炽,习俗不怪。”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而异端之説,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2).特指 清 慈禧太后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景善日记》:“老佛降旨,有易大位之意。”参见“ 老佛爷 ”。

礼佛(lǐ fó):顶礼于佛;拜佛。《南史·张畅传》:“百姓有罪,使礼佛赎愆。”《新唐书·傅奕传》:“至有身陷恶逆,狱中礼佛,口诵梵言,以图偷免。” 明 李贽 《豫约》:“除挑水、舂米作务照常外,其餘非礼佛即静坐也。” 张怀奇 《颐和园词》:“年高礼佛爱山庄,春老役灵移海市。”

木佛(mù fó):木雕的佛像。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 丹霞 御寒,则烧木佛; 德山 説法,则撤塑像。” 金 元好问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之二:“随营木佛贱於柴,大乐编鐘满市排。”

泥佛(ní fó):泥塑的佛像。《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説,就让是箇泥佛儿罢,可能听了不动气?”

念佛(niàn fó):◎ 念佛 niànfó[Nembutsu] 净土宗信徒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反复念诵,以此作为往生净土的手段◎ 念佛 niànfó[chant the name of Buddha;pray to Buddha] 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隔壁的毛奶奶吃斋念佛一辈子

佞佛(nìng fó):谄媚佛;讨好于佛。后以为迷信佛教之称。《晋书·何充传》:“ 郗愔 及弟 曇 奉天师道,而 充 与弟 準 崇信释氏, 谢万 讥之云:‘二 郗 諂於道,二 何 佞於佛。’” 郁达夫 《迟桂花》:“城里的某巨公,的确是一位佞佛的先锋。”

乞佛(qǐ fó):复姓。 北魏 有 乞佛成龙 。见《魏书》。

七佛(qī fó):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过去劫中三佛 毗婆尸 、 尸弃 、 毗舍浮 和现在劫中四佛 拘留孙 、 拘那含 、 迦叶 和 释迦牟尼 。诸经中名号微异,系转译之讹。见《七佛经》、《法苑珠林》卷八。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飞阁,比之 景明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七佛如来,十方并现。”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 开先寺 前《七佛碣》,旁有大字鐫崔嵬。”

设佛(shè fó):谓做佛事。 明 海瑞 《禁约》:“丧事不许请僧道设佛。”

神佛(shén fó):(1).神和佛。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她把一切的神佛都喊到了,并且许下多少誓愿,都没有用。”(2).指喇嘛教中的活佛。《中国民间故事选·巴拉根仓的故事》:“﹝ 巴拉根仓 ﹞又一想:这玩艺像个古货,是不是神佛用的东西呢?”

生佛(shēng fó):(1).活佛。《释门正统》卷三:“时 优填王 不堪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2).用以喻有恩德的官吏。 宋 戴翼 《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謡,生佛万家之香火。”

诗佛(shī fó):(1).指 唐 代诗人 王维 。 孙昌武 《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二章二:“ 王维 的诗歌受佛教影响是很显著的。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赞誉。后来,更得到‘诗佛’的称号。”(2).指 清 代诗人 袁枚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蒋心餘 太史自称诗仙,而称余为诗佛,想亦广大教主之义。”(3).指 清 代诗人 吴嵩梁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梅龛诗佛》:“ 西江 吴兰雪 中翰 嵩梁 ,工诗, 高丽 使臣得其所著诗,称为诗佛,而筑一龕以供之,种万梅树云。”

睡佛(shuì fó):即卧佛。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苍郁的 长山岛 ,就像是尊睡佛,懒洋洋地躺卧在海面上。”

送佛(sòng fó):僧人做佛事超度亡灵时,要发牒请佛,献斋上供,事毕,化纸把佛送走,谓之“送佛”。《水浒传》第四五回:“当夜五更道场满散,送佛化纸已了,众僧作谢回去。”《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三月初一,是夫人忌辰修斋,初三圆满……约莫黄昏将尽,和尚送佛出来焚化。”

叹佛(tàn fó):谓佛教僧徒以偈文赞唱佛德。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寺主 元竟 ,多识释门故事,云 李右座 每至生日常转请此寺僧就宅设斋。有僧乙尝嘆佛,施鞍一具,卖之,材直七万。”

悟佛(wù fó):了悟佛理。 唐 刘禹锡 《偶作》诗之二:“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仙佛(xiān fó):指道教与佛教。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江南某生神游兜率天宫》:“窃观苍苍者,实係清虚之气,而仙佛诸家皆有天宫之説,何也?”

心佛(xīn fó):(1).佛教语。心中之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2).佛教语。心与佛。 清 龚自珍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心佛不二门,如 大势至菩萨 説。”

绣佛(xiù fó):用彩色丝线绣成的佛像。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苏晋 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禪。” 仇兆鳌 注:“《广弘明集》:‘ 宋 刘义隆 时, 灵鷲寺 有羣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据此,则绣佛之製久矣。”《旧唐书·萧瑀传》:“ 太宗 以 瑀 好佛道,尝賚绣佛像一躯,并绣 瑀 形状於佛像侧,以为供养之容。” 清 黄宗羲 《毛烈妇墓表》:“麻衣菜食,绣佛香灯,有死之心,无生之气。”

学佛(xué fó):(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依佛(yī fó):皈依佛门。 唐 卢纶 《送恒操上人归江外觐省》诗:“依佛不违亲,高堂与寺邻。” 唐 姚合 《送文著上人游越》诗:“念我为官应易老,羡师依佛学无生。”

浴佛(yù fó):◎ 浴佛 yùfó[a ceremony of washing figures of Buddha] 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这一天佛教徒用各种名香浸水洗佛像

玉佛(yù fó):玉制的佛像。《南史·夷貊传下·于阗》:“ 于闐 者,西域之旧国也…… 大同 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此刻放着那玉佛、花瓶那些东西,还值得三千两。” 鲁迅 《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赞佛(zàn fó):讽诵佛经;赞颂佛法。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赞呗》:“《僧史略》曰:讚唄原始,按《十诵律》中俱胝耳作三契声,以讚佛。”

转佛(zhuǎn fó):谓诵读佛经。 巴金 《家》三五:“小殓完毕,时候已近傍晚。人们又请了一大群和尚来‘转佛’。”

阿软佛:阿软佛-简介 源于英文“Around Forty”,然后把它彻底拆开变成“Aro_For”,意思是“40岁上下”的女人。由头来源于一部同名的电视连续剧,专门讲日本40岁上下女人的那些杂活事儿。主角是出身于宝冢歌舞团的头牌女演员。

抱佛脚:抱佛脚

报身佛(bào shēn fó):见“ 报身 ”。

辟支佛(pì zhī fó):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 鹿野苑 ,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 唐 李商隐 《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輒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鞾。”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瓦棺寺 里维摩詰, 舍卫城 中辟支佛。”参见“ 三乘 ”。

赤佛堂(chì fó táng):唐 代地名。《旧唐书·高仙芝传》:“ 仙芝 乃分为三军:使 疏勒 守捉使 赵崇玭 统三千骑趣 吐蕃 连云堡 ,自 北谷 入;使 换 守捉使 贾崇瓘 自 赤佛堂 路入; 仙芝 与中使 边令诚 自 护国 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 吐蕃 连云堡 。” 唐 张祜 《听简上人吹芦管》诗之三:“分明西国人来説, 赤佛堂 西是 汉 家。”

大雄佛(dà xióng fó):称 释迦牟尼 。 傅尃 《落日》诗:“良药医云须瞑眩, 大雄佛 以济慈悲。”参见“ 大雄 ”。

大佛阁(dà fó gé):◎ 大佛阁 Dàfó Gé[name of a Buddhist temple] 佛殿名与村东大佛阁逼似。——《聊斋志异·促织》

碘佛醇: 拼音:diǎn fó chún本品主要用于各种血管放射学造影检查,包括:脑血管造影、周围动脉造影、内脏动脉、肾动脉和主动脉造影,心血管造影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动脉及静脉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静脉性尿路造影以及CT增强检查(包括头部和体部CT)等。药物名称:碘佛醇 Ioversol药物别名:安射力、安射力320、碘维索尔、伊奥索 Ioversolum、MP-328、Optiray分子式成分化学名:N,N′双(2,3-二羟基丙基)-5-[(羟基乙酰基)(2-羟乙基)氨基]-2,4,6-三碘-1,3-苯二甲酰胺。分子式: C18H24I3N3O9。分子量:807.116。性状:碘佛醇为无气味,细白非结晶状粉末,其水溶液透明,为无色或浅黄色,在室温下不结晶,pH为6.0-7.4。制剂规格注射剂:(1)碘佛醇160 碘含量1mL:160mgI (2)碘佛醇240 碘含量1mL:240mgI (3)碘佛醇300 碘含量1mL:300mgI (4)碘佛醇320 碘含量1mL:320mgI (5)碘佛醇350 碘含量1mL:350mgI。药理毒理本品为一种新型的含三碘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由于含碘量高,使X线衰减,能使途经的血管显像清楚直至稀释后为止。

佛汉拳: 拼音:fó hàn quán概述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

佛座莲: 拼音: fó zuò lián解释:佛座莲别名:长生草、观音莲、观音座莲科属:景天科长生草属长生草也称观音莲、观音座莲、佛座莲,是一种以观叶为主的小型多肉植物,也是近年来销量比较大的多肉植物之一。其株形端庄,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叶色富于变化,紫红色的叶极为别致,适合做中小型盆栽或组合盆栽,用不同造型的花盆栽种,其观赏效果也相很大,用卡通型的花盆栽种,活泼可爱,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用紫砂盆或青花瓷器盆种植,端庄大方,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而栽于木质的小花盆,时尚自然,很受年轻人的喜爱。长生草为景天科长生草属多年生肉质植物,植株具莲座状叶盘,其品种很多,叶盘直径从3厘米至15厘米都有,肉质叶匙形,顶端尖,叶色依品种的不同,有灰绿、深绿、黄绿、红褐等色,叶顶端的尖既有绿色,也有红色或紫色,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叶尖呈紫色的品种,叶缘具细密的锯齿。发育良好的植株在大莲座下面会着生一圈小莲座,此外每年的春末还会从叶丛下部抽出类似吊兰的红色走茎,走茎前端长有莲座状小叶丛。长生草的小花呈星状,粉红色。长生草原产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山区,喜阳光充足和凉爽干燥的环境,为高山多肉植物,夏季高温时和冬季寒冷时植株都处于休眠状态,主要生长期在较为凉爽的春、秋季节,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如果光照不足会导致株形松散,不紧凑,影响其观赏,而在光照充足处生长的植株,叶片肥厚饱满,株形紧凑,叶色靓丽。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长期积水,以免造成烂根,但也不能过于干旱,否则植株虽然不会死亡,但生长缓慢,叶色暗淡,缺乏生机。每 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钾的复合肥。冬季夜间温度不低于5℃,白天在15℃以上,植株能继续生长,可正常浇水,并适当施肥;如果控制浇水,使植株休眠,也能耐0℃的低温。

佛四德: 拼音:fó sì dé解释: [出涅盘经]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二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盘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盘。华言灭度。)三我德我者自地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四净德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佛跳墙: 简介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国宴上登过席,深受赞赏,此菜因而更加闻名于世。

佛座须(fó zuò xū):莲花蕊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莲藕》:“佛座鬚。花开时采取,阴乾。亦可充果食。”

佛桌儿(fó zhuō ér):见“ 佛爷桌儿 ”。

佛影蔬(fó yǐng shū):笋名。 宋 陶穀 《清异录·佛影蔬》:“ 新罗 论迦逻岛 有笋曰:‘佛影蔬’。”

佛现鸟(fó xiàn niǎo):鸟名。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 峨嵋山 顶, 普贤 菩萨正殿 补陀巖 普贤 放光之所,每日出,有白云接山,有鸟呼‘佛现’,名佛现鸟。朦朧中佛像现焉。”参阅 明 陈文烛 《二酉堂诗文集·游峨山记》。

佛图户(fó tú hù):北魏 时受佛寺奴役的民户。又名“寺户”。《魏书·释老志》:“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参见“ 僧祇户 ”。

佛头石(fó tóu shí):即玉髓。一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的矿石,光泽如蜡,成分与石英同,但较石英为轻。常用作饰石,其不透明者通常称为玛瑙。

佛头青(fó tóu qīng):(1).相传佛发为青色,故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宋 林逋 《西湖》诗:“春水浄於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西游记》第四一回:“好雨!真个是:瀟瀟洒洒,密密沉沉……满地浇流鸭顶緑,高山洗出佛头青。”(2).石青的一种。可用为染料和绘画颜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二·扁青》:“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青, 楚 蜀 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

佛头菊(fó tóu jú):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本,茎高一二尺,多分枝,下部为木质。叶互生,秋天茎顶开头状花,故名。 宋 范成大 《菊谱·白花》:“佛顶菊,亦名佛头菊。中黄心极大,四傍白花一层绕之,初秋先开白花,渐沁微红。”

佛双陆(fó shuāng lù):古代一种游戏。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玩戏·双陆》:“ 番禺 双陆名有五,曰下囋,曰三推,曰囉赢,曰不打,曰佛双陆……佛双陆止孺儿为之,凡閭阎,皂隶辈皆能此戏,士大夫则否。”

佛手麦(fó shǒu mài):小麦的一种。又称分枝小麦、手儿麦、五穗麦。麦穗分枝似佛手,故名。一般成熟较晚,品质较差。

佛手蕉(fó shǒu jiāo):植物名。甘蕉的一种。《本草纲目·草四·甘蕉》﹝集解﹞引 顾玠 《海槎录》:“ 海南 芭蕉常年开花结实。有二种: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为蕉子。”

佛手瓜(fó shǒu guā):瓜名。又叫“隼人瓜”、“菜肴梨”。芦科,多年生草本,多作一年生栽培。叶浓绿,花黄色,瓜短圆锥形,形似佛手。原产 墨西哥 及 西印度群岛 ,我国冬季温暖地区有栽培。嫩瓜作蔬菜,块根可食用或作饲料。

佛手柑(fó shǒu gān):果树名。为枸橼之变种。系常绿小乔木,高丈余。叶呈长圆形,花白色。果实色黄而香,下端有裂纹,状如半握之手,中医以之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枸橼》:“枸櫞产 闽 广 间……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按《艺海泂酌》云:飞穰一名佛手柑。” 清 赵翼 《人面竹》诗:“ 闽中 佛手柑, 吴下 鬼目菜。”亦省称“ 佛手 ”。指此种植物或其果实。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五:“佛手慈悲树,相牵话生死。”《红楼梦》第四十回:“他又要那佛手吃, 探春 拣了一个给他,説:‘玩罢,吃不得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

佛逝国(fó shì guó):室利佛逝国 的省称。七世纪到十三世纪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 古国。《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南道》:“ 广州 东南海行……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 罗越国 ,南岸则 佛逝国 。”

佛生日(fó shēng rì):释迦牟尼 的诞生日。又称“佛诞日”。佛教一般认为是农历四月初八日。一说为二月八日。见《长阿含经》卷四。古代此日行灌佛会,因此又名“浴佛节”。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谓之‘浴佛水。’。”《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后来,每年逢诞日或佛生日,便到寺中瞻礼 白香山 手蹟一遍,即行持念一日,岁以为常。”参阅 隋 杜臺卿 《玉烛宝典》卷四。

佛舍利(fó shè lì):相传为 释迦牟尼 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击之不坏,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验。佛教徒奉为至宝,建塔供奉。后亦泛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烬。舍利为梵语的译音,意为“身骨”、“灵骨”。 晋 道安 《西域志》:“ 摩揭陀国 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魏书·释老志》:“於后百年,有王 阿育 ,以神力分佛舍利。”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仪凤 二年, 长安 光宅坊 掘得石函,函之内有佛舍利万餘粒。”

佛山市(fó shān shì):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北部、广三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合称中国四大镇。1949年设市。人口441万(1995年)。以产香云纱、陶瓷器和木版年画著名。名胜古迹有佛山祖庙、梁园等。

汉字组词推荐

精选图文

汉字组词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