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优尔吧汉字组词汉字组词汉字组词内容详情

采组词,采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

优尔吧 2022-11-12 10:28:18 455

组词,今天幼儿园网小编娜娜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采》的组词列表,望下面整理的采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字简介
字母:c,拼音:cai,带声调拼音:cài,cǎi,注音:ㄘㄞˋ,ㄘㄞˇ,部首:采,部首比划:8,比划:8,繁体字:埰,字体结构:上下结构,字法:会意,笔画顺序:撇捺捺撇横竖撇捺,五笔86编码:ESU,五笔98编码:ESU,Unicode:U+91C7,汉字编号:1172,

基本解释

cǎi   ㄘㄞˇ ◎ 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 ◎ 选取,搜集,开发,利用:采访(搜集寻访)。采纳(接受意见)。采集。采伐。采购。采掘。采写。 ◎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 同“彩”。 ◎ 〔采采〕盛多的样子。 ◎ 古代指官。

英文翻译

pick   cull   pluck

采组词

八采(bā cǎi):亦作“ 八彩 ”。亦作“ 八綵 ”。1.八种彩色。 梁 沉约 《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綵杂华。”(2).《孔丛子·居卫》:“昔 尧 身修十尺,眉分八采。”后因以“八彩”指 尧 眉或形容帝王容颜。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清 邹容 《革命歌》:“但要救民登衽席,不须八彩重瞳。”(3).谓 隋 卢思道 作 北齐 文宣帝 挽歌十首,被采用八首。 唐 元稹 《重酬乐天》诗:“百篇书判从饶 白 ,八采诗章未伏 卢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卢思道 ﹞时人称为‘八米卢郎’,‘米’字盖‘采’字之误也。十首中采八首耳。”参见“ 八米卢郎 ”。

邦采(bāng cǎi):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服)之一。《书·康诰》:“侯甸男邦采卫。” 孔 传:“此五服,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卫服三千里。”后因以“邦采”称国家。《云笈七籤》卷一○三:“卿任冠枢衡,道熙邦采。”

豹采(bào cǎi):指豹文。

本采(běn cǎi):本来的颜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復契会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璧采(bì cǎi):亦作“ 璧彩 ”。比喻月光,月色。 唐 骆宾王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序》:“于时璧彩澄空,漏轻光於云叶;珪阴散迥,摇碎影於风梧。” 唐 李商隐 《赋得月照冰池》:“金波双激射,璧采两参。” 明 李东阳 《山水图为曰会中书题送体斋先生》诗:“书声出谷秋籟鸣,璧彩穿林夜光漏。”

笔采(bǐ cǎi):见“ 笔彩 ”。

标采(biāo cǎi):显示光彩。 卷盦 《<蔽庐丛志>序》:“故 王 骆 讨原於 齐 梁 ,而 昌黎 则自鸣矫异; 苏 欧 标采於 北宋 ,而 曾 王 亦缘枝附叶。”

宾采(bīn cǎi): 1.亦作"宾采"。 2.客舍。借指幕僚。

簸采(bò cǎi):淘沙采选。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戈壁水草处,地方官踏看,有可簸采金屑之地,酌立条规奏闻。”

博采(bó cǎi):◎ 博采 bócǎi[collect widely] 广泛采取博采众长

不采(bù cǎi):亦作“ 不睬 ”。对别人的言语、行为不予理会。《北齐书·穆后传》:“后既以 陆 为母, 提婆 为家,更不採 轻霄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那笑他的他也不倸,怜他的他也不受。”《三国演》第四九回:“时 云长 在侧, 孔明 全然不睬。”不理睬。 唐 杜荀鹤 《登灵水阁贻钓者》诗:“未胜渔父閒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他又説两声,浑家又不采。”

采媚: 品牌资料:国家商标局 注册号/申请号:1258202商标持有人:澄海市金雅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广东省澄海市澄华街道下窖窖内片工业区品牌全称: 采媚旗下品牌:四季美人 注册号/申请号:1375164sibelle 注册号/申请号:4631111公司资料:采媚化妆品为:澄海市金雅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出品,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设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一流的管理,更以超前的意识紧跟随国际化市场变化的潮流,多年来一直效力于开发更多能迎合市场消费趋向的优质洗发、护发、护肤美容等系列产品。公司文化:锐意进取、永续创新、务实、诚信、双赢。功能简介:天然、科学、健康护肤特性,确保消费者的满意。

采挖(cǎi wā):[释义](动)采集挖取。 [构成]并列式:采+挖 [例句]禁止在草原上采挖草药。(作谓语)

采捞(cǎi lāo):[释义](动)从水中采集捞取。 [构成]并列式:采+捞 [例句]海边的人们能从海里采捞到海菜。(作谓语)

采组(cǎi zǔ):彩色丝带。《后汉书·舆服志》:“韍佩既废, 秦 乃以采组结於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綬。”《书·舆服志》:“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綬。以采组为緄带,各如其綬色。”

采斵(cǎi zhuó):见“ 採斲 ”。

采擢(cǎi zhuó):选拔。 三国 魏 阮籍 《诣蒋公》:“ 籍 无 邹 卜 之德,而有其陋,猥见採擢,无以称当。” 唐 韩愈 《感二鸟赋》:“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採擢荐进,光耀如此。” 宋 范仲淹 《举张问孙复状》:“今退隐 泰山 ,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跡在穷谷,伏望朝廷依赦文採擢。”选拔。《晋书·武帝纪论》:“﹝ 武帝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 唐 李翱 《荐士于中书舍人书》:“凡此四人,材能行义,超越流辈,自二年来閲除书,采擢后进多矣,未见胜之者。”

采斲(cǎi zhuó):犹采掘。 宋 苏轼 《月华寺》诗:“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万人採斲富媪泣,祇有金帛资豪姦。”斲,一本作“ 斵 ”。

采琢(cǎi zhuó):犹雕琢。《晋书·戴邈传》:“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 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采斫(cǎi zhuó):砍伐。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之二:“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採斫杙与椽。” 宋 苏轼 《巫山》诗:“穷探到峯背,採斫黄杨子。” 清 张岱 《西湖梦寻·集庆寺》:“经始时,望青採斫,勋旧不保。”

采缀(cǎi zhuì):见“ 採掇 ”。采集;搜集。《宋书·孝义传序》:“今采缀湮落,以备闕文云尔。”

采珠(cǎi zhū):入水取珠。 唐 元稹 《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 刘鋹 据 南,置兵八千人,专以採珠为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珠池采珠法》:“盖 蜑 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环池,以石悬大絙,别以小绳繫诸 蜑 腰,没水取珠。”

采种(cǎi zhǒng):◎ 采种 cǎizhǒng[seed collecting] 采集种子

采擿(cǎi tī):见“ 採摘 ”。

采致(cǎi zhì):谓石的文理致。《后汉书·班固传上》:“碝磩采緻,琳珉青荧。”亦喻品德美好。《宋史·乐志十四》:“碝磩采緻,载备斯册。”

采制(cǎi zhì):[释义](动)采集加工。 [构成]并列式:采+制 [例句] 采制山野菜。(作谓语) ②采访录制。并列式:采+制。采制专题纪录片。

采摭(cǎi zhí):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 汉氏 之初,承 秦 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

采芝(cǎi zhī):秦 末有四皓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 绮里季 、 夏黄公 见 秦 政苛虐,乃隐于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疗飢。 唐 虞 世,吾将何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高贵之畏人,不及贫贱之肆志。”见《史记·留侯世家》、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四皓》。后因以“採芝”指遁隐。名其歌为《採芝操》或《四皓歌》,亦省称《採芝》。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採芝操>序》引《琴集》及 南朝 陈智匠 《古今乐录》。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为尘所欺。” 宋 陆游 《对酒》诗:“寄谢採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 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 黄 綺 去, 东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説 凌烟阁 ,争是 商山 歌《採芝》。”谓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 汉 张衡 《思玄赋》:“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清 翁照 《送归愚沉少宗伯予告归里》诗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砚山 麓。”参见“ 採芝 ”。

采政(cǎi zhèng):搜集政情。 南朝 梁 江淹 《遣使巡行诏》:“昔明王驭世,巡岳采政。”

采甄(cǎi zhēn):选拔录用。《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殊方咸成贷,微物豫采甄。” 刘良 注:“豫及采録也。甄,録也。”

采真(cǎi zhēn):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义,以游逍遥之虚,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郭象 注:“游而任之,斯真采也。真采则色不伪矣。” 成玄英 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后多指求仙修道。 明 宋濂 《浩然子序引》:“且赐白玉真仙像二十餘躯以镇山中,龙光赫奕,光动林谷,采真之士,无不歆艷之。” 清 潘陆 《酬李某》诗:“道广新知众,诗成老气横。遥知采真罢,删定在南荣。”

采折(cǎi shé):采摘。 隋 丁六娘 《十索》诗之四:“逢桑欲採折,寻枝懒攀。”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歌咏》:“ 文靖公 尝官于此,手植牡丹一本,有诗石……而花亦为人贵重,护以朱栏,不忍採折。”

采召(cǎi zhào):选收。《宋书·文帝纪》:“ 闕里 往经寇乱,黌校残毁,并下 鲁郡 修復学舍,採召生徒。”

采章(cǎi zhāng):(1).彩色花纹。多指有彩纹的旌旗、车舆、服饰等。《左传·宣公十四年》:“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 杜预 注:“采章,车服文章也。” 孔颖达 疏:“谓主人陈设物采文章以接宾。”《隋书·宇文恺阎毗等传论》:“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 唐 元稹 《镇圭赋》:“备采章以尽饰,瑑崇高而定位。”(2).借指官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缚,宛转於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3).喻才华。《后汉书·杨终应奉等传论》:“ 应氏 七世才闻,而 奉 劭 采章为盛。”《宋书·郑鲜之传》:“伏见行参军 谢绚 ,清悟审正,理怀通美。居以端右,虽未足舒其采章;升庸以渐,差可以位拟人。”

采战(cǎi zhàn):犹采补。 明 单本 《蕉帕记·幻形》:“连宵拜斗魄犹沉,经年鍊气丹难就;待借些採战,向何处搜求。”参见“ 採补 ”。掷骰赌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农业陶渔·投子》:“ 明皇 与 杨妃 采战,将北,唯重四可战败为胜,上掷而连呼叱之,宛转良久,而成重四,上大悦。”

采旃(cǎi zhān):彩色毛织物。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内府。”

采摘(cǎi zhāi):[释义](动)摘取(花儿、果子等)。 [构成]并列式:采+摘 [例句]山民们正在采摘果。(作谓语)

采缯(cǎi zēng):指彩色丝织品。 汉 贾谊 《治安策》:“今 匈奴 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 汉 岁致金絮采繒以奉之。”

采择(cǎi zé):选用。《汉书·赵充国传》:“臣 充国 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詔博详公卿议臣採择。”《三国志·志·吴主传》:“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寧得以人废言而不採择乎?” 宋 苏轼 《试馆职策题》之一:“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於篇,以备採择。”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余故详为辨论,以俟艺林之採择。”选取;采用。 汉 陆贾 《新语·思务》:“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阍人寺人》:“ 后主 欲采择以充后宫,而终执不听。”

采藻(cǎi zǎo):(1).采集水藻。《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序》谓《采苹》是赞美“大夫妻能循法度”的诗,故后世以“采藻”用作颂扬妇德的典故。《宋史·乐志十四》:“化以妇道,覲于内宫。采苹涧滨,采藻涧中。”(2).采集辞藻。《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伤!”

采运(cǎi yùn):◎ 采运 cǎiyùn[fell and transport] 采收与运送采运生猪

采渔(cǎi yú):榨取,掠夺。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处右则弄权,幸上则卖将。” 汉 王充 《论衡·遭虎》:“功曹为姦,采渔於吏。”

采斿(cǎi yóu):彩色的旗饰。借指为旗帜。斿,同“ 旒 ”。《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彫云丽琁盖,祥飇被采斿。” 南朝 陈 徐陵 《山池应令》诗:“画舸图仙兽,飞艎掛采斿。”

采油(cǎi yóu):◎ 采油 cǎiyóu[oil extraction;oil recovery] 开采石油气举采油二次采油

采用(cǎi yòng):[释义](动)对合适的加以采纳运用。 [构成]并列式:采+用 [例句]采用现代化技术生产新产品。(作谓语)

采庸(cǎi yōng):笙的别称。《致虚杂俎》:“笙曰采庸。”

采挹(cǎi yì):选择汲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 刘 名 堕 者,宿擅工酿,採挹 河 流,醖成芳酎。”

采邑(cài yì):◎ 采邑 càiyì(1) [town]∶封建领主所据有的庄园,通常有围墙,包括领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围佃农村舍(2) [fief]∶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采刈(cǎi yì):犹言摘取收割。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

采衣(cǎi yī):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 郑玄 注:“采衣,未冠者所服。”《逸周书·大匡》:“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 朱右曾 校释:“采衣,元衣纁裳。”《后汉书·袁忠传》“心嫌之,遂称病自絶”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忠 乘船载笠盖诣朗( 王朗 ),见 朗 左右僮从皆著青絳采衣,非其奢丽,即辞疾发而退。”

采药(cǎi yào):见“ 采药 ”。亦作“ 采葯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采样(cǎi yàng):[释义](动)采集样品,取样。 [构成]动宾式:采|样 [例句]食品采样检查。(作谓语)

采綖(cǎi yán):彩色线。綖,同“ 綫 ”。《后汉书·虞诩传》:“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帜。” 李贤 注引《续汉书》:“以絳缕缝其裙。”

采选(cǎi xuǎn):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后来的选官图、升官图。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彩选格起於 唐 李邰 。本朝踵之者,有 赵明远 、 尹师鲁 。 元丰 官制行,有 宋保国 。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 刘贡父 独因其法,取 西汉 官秩陞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陞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驯。” 宋 李清照 《<打马图>序》:“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閲,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

采蓄(cǎi xù):收获储藏。 清 杜岕 《九日荔轩招汎虎丘观穫》诗:“缓带倾庶饈,高言及采蓄。”

采绣(cǎi xiù):指彩色绣品。喻华美。 宋 苏轼 《谢南省主文启五首·欧阳内翰》:“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 两汉 之餘,而渐復 三代 之故。”

采薪(cǎi xīn):砍柴。《吕氏春秋·安死》:“惮耕稼採薪之劳,不肯官人事。”一本作“ 采薪 ”。《汉书·贾山传》:“ 文王 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芻蕘採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 周 之所以也。” 唐 李白 《雉朝飞》诗:“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锦衣綺翼何离褷, 犊牧 採薪感之悲。” 明 周梅墟 《带雨鸣柯》曲:“濛濛甘霤倾,为採薪,笠登山岭。”打柴。《尉缭子·分塞令》:“采薪芻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淮南子·说山训》:“君子之於善也,犹采薪者见一芥则掇之,见青葱则拔之。”

采写(cǎi xiě):[释义](动)采访后写。 [构成]并列式:采+写 [例句]采写先进人物的事迹。(作谓语)

采缬(cǎi xié):有褶的彩色丝织品;彩结。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七:“鲜粧耀渌酒,采纈生风澜。” 元 马祖常 《画海棠图》诗:“葳蕤采纈盘仙綬,襞积云罗落舞襦。”

采撷(cǎi xié):[释义](1) (动)〈书〉采摘。 (2) (动)〈书〉采集。 [构成]并列式:采+撷

采效(cǎi xiào):仿效。《隋书·天文志上》:“太史令 钱乐之 ,依案旧説,采效仪象,铸铜为之。”

采戏(cǎi xì):谓掷骰赌采为戏。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上与妃采戏,将北,唯重四转败为胜。” 宋 陆游 《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 后主 昭惠后 ﹞工琵琶……至於采戏、弈棋,靡不妙絶。”

采席(cǎi xí):饰有文彩的垫席。古人席地而坐,地上铺席。《史记·齐太公世家》:“ 衞康叔封 布采席。”

采物(cǎi wù):指有彩色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左传·文公六年》:“分之采物,著之话言。” 孔颖达 疏:“采物,谓采章物色、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名位高下,各有品制。” 明 何景明 《何子·严治》:“夫错其采物而明其文章,防范其情欲而束缚其筋骨,耳目有常,从违一定,僭乱不起,奸弊不生。”

采问(cǎi wèn):搜集访问。《后汉书·羊续传》:“观歷县邑,採问风謡。”《元典章·吏部六·钞法》:“ 真定路 总管 姚中 奉呈採问到釐革事内一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死后数月,自有那些走千家管閒事的牙婆每,打听脚踪,採问消息。”

采文(cǎi wén):犹文饰。《韩非子·解老》:“饰巧诈则知采文,知采文之谓服文采。” 陈奇猷 集释:“此文之义,盖谓饰巧诈则知用锦绣文采以欺诈他人。”

采衞:采服和卫服。即《周礼》的采畿和卫畿。《书·康诰》:“侯甸男邦采衞。” 孔 传:“采服二千五百里,衞服二千里。”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其在 成周 , 周公 斥大九州,凡 殷 世为子男於蛮夷者,一切改隶采衞。”

采卫(cǎi wèi):采服和卫服。即《周礼》的采畿和卫畿。《书·康诰》:“侯甸男邦采衞。” 孔 传:“采服二千五百里,衞服二千里。”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其在 成周 , 周公 斥大九州,凡 殷 世为子男於蛮夷者,一切改隶采衞。”

采薇(cǎi wēi):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采头(cǎi tóu):(1).指好运气。亦指意外得到的财物。《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倘有采头,再觅一注钱财。”《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小人情愿将兜肚打开,看是何物。若果有些采头,分作三股。”(2).犹兆头。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怅眺》:“一出门 蓝关 雪阻,马不能前。先祖心里暗暗道,第一程采头罢了。”

采听(cǎi tīng):(1).探听。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凌準 等主谋议唱和,採听外事。” 宋 苏轼 《谢制科启》:“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於採听而畧於临时。”(2).犹采纳。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臣前已具言 河 利害甚详,而未蒙採听。”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风听臚言於市” 三国 吴 韦昭 注:“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古今诗话》云:‘ 太祖 采听明远,每边事,纤息必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三·附录》:“旅蒙 盛杏蓀 、 唐景星 、 徐雨之 三观察,采听商情,禀请傅相帮办招商局。”

采菽(cǎi shū):(1).谓采摘豆叶。《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2).喻夺取政权。语本《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藿生原中,非有主也,以喻王位无常家也,勤於德者则得之。”《新唐书·文艺传中·苏源明》:“及 史思明 陷 洛阳 ,有詔幸 东京 ,将亲征。 源明 因上疏极諫曰:‘……方今 河 洛 驛骚,江湖叛换,《诗》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彼 思明 、 楚元 ,皆采菽之人也。陛下何遽轻万乘而速成之邪?’”

采收(cǎi shōu):[释义](动)采摘收获(果实、种子等)。 [构成]并列式:采+收 [例句]农民们正从树上采收果实。(作谓语)

采饰(cǎi shì):(1).用彩色作装饰。《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采饰显明。” 汉 张衡 《西京赋》:“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縟。”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夫制器者,珍於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2).犹文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温公论碑志》:“若其不贤也,虽以巧言丽辞强加采饰,徒取讥笑,其谁肯信?”(3).指文采。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易》所以有《文言》者, 梁武帝 以为‘ 文王 作《易》, 孔子 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

采食(cǎi shí):[释义](动)寻找食物充饥。 [构成]并列式:采+食 [例句]采食野果充饥。(作谓语)

采拾(cǎi shí):(1).采摘拾取。《后汉书·江革传》:“ 革 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採拾以为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採拾於野,殍踣於行路者。”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岭 南深山中有大竹……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於火后採拾,以供药品。”(2).搜求;拾取;选取。《晋书·谢尚传》:“ 尚 於是採拾乐人,并製石磬,以备太乐。”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太宗 得 魏徵 ,採拾闕遗,弼成圣政。” 宋 洪巽 《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採拾娱侍。”犹选取。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 伊公 在 亳 , 渭老 师 周 ,旌賁邱园,采拾衡巷。”

采石(cǎi shí):◎ 采石 cǎishí[quarrying] 从石场开采石料头、大理石或石板等的事务、职业或行动

采诗(cǎi shī):搜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若遇採诗人,无辞收鄙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因録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採诗者云。”采集民间歌谣。古代有专门机构采诗,为统治阶级观风俗、知得失的一项政治措施。《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刺史质敏以流惠,舒化以扬名,采诗以显至德,歌咏以董其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

采生(cǎi shēng):捕杀生人以祭神。旧时某些地区的一种凶残的迷信恶。《元典章·刑部三·不道》:“土人每遇闰岁,纠合兇愚,潜伏草莽,採取生人,非理屠戮,彩画邪鬼,买觅师巫祭赛,名曰採生。”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 北京 刘老 者曾往 湖广 岳州 。其地往往有杀人者,谓之採生。遇每年闰月,人五六成羣,以长竹竿挑小筐篮,竿上有钩,用以钩人。凡逢人,採隻不採双,虽亲识遇之亦不能免。僧或妇人尤善。”

采善(cǎi shàn):(1).采录善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 三代 之德,褒 周 室,非独讥刺而已也。”(2).求取善名。 汉 桓宽 《盐铁论·地广》:“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於当世。” 王先谦 注:“善谓人称善之,要名采善四字连文同意。”

采山(cǎi shān):(1).开采矿产。 晋 左思 《吴都赋》:“煮海为盐,採山铸钱。”《史记·吴王濞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富因採山,衅成提局。”(2).上山打柴。 宋 梅尧臣 《田家·四时》诗:“採山持野斧,射鸟入烟林。”

采色(cǎi sè):(1).指绚丽的颜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淮南子·齐俗训》:“听失於诽誉,而目淫於采色。”(2).神色,容态。《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 郭象 注:“喜怒无常。” 成玄英 疏:“神采气色,曾无定準。”(3).文辞的色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嶸,采色绚烂。”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 相如 、 扬雄 之流夸富艷,昡采色,穷精毕虑而为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4).指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风味。 胡适 《梁启超<墨子校释>后序》:“﹝ 墨子 ﹞主张‘上同’之法--上之所是,必皆是;所非,必皆非之--很带有专制的采色。”

采桑(cǎi sāng):(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 南朝 宋 鲍照 、 梁 简文帝 、 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桑》。后人多所仿效。(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採桑度>序》。(3).乐府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採桑>序》:“《乐苑》:‘《採桑》,羽调曲。又有《杨下採桑》。’按《採桑》本清商西曲也。” 唐 张祜 有此作。(1).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2).古乐曲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 晋 清商西曲。羽调。 唐 有大曲。”参见“ 采桑子 ”。(3).古 黄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乡宁 西。《左传·僖公八年》:“ 晋 里克 帅师, 梁由靡 御, 虢射 为右,以败 狄 于 采桑 。” 杜预 注:“ 平阳 北 屈县 西南有 采桑津 。”

采荣(cǎi róng):取得荣名。《文选·扬雄<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李善 注:“采荣,采取荣名也。”

采任(cǎi rèn):古代九服中的“采服”和“男服”。《汉书·王莽传中》:“邦畿连体,各有采任。” 颜师古 注:“采,采服也;任,男服也。”一说“男食邑於畿内曰采,女食邑於畿内曰任。”见《资治通鉴·汉王莽始建国四年》 元 胡三省 注。

采榷(cǎi què):指采矿和征税。 明 万历 中设矿监、税监,多任宦官,所至肆虐,吸髓饮血,民不聊生。为 明 代后期弊政之一。《明史·李戴传》:“疮痍未起,而採榷之害又生。不论矿税有无,概勒取之民间,此何理也。”《明史·宦官传二·陈矩》:“惟四方採榷者,帝实纵之,故贪残肆虐,民心愤怨,寻致祸乱云。”

采取(cǎi qǔ):[释义](动)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 [构成]并列式:采+取 [例句]针对情况采取措施。(作谓语)采取的措施是计划生育。(作定语)

采区(cǎi qū):◎ 采区 cǎiqū[mining area] 开挖矿石的地方

采求(cǎi qiú):搜求;搜集。《后汉书·马严传》:“臣伏见方今刺史太守专州典郡,不务奉事尽心为国,而司察偏阿,取与自己,同则举为尤异,异则中以刑法,不即垂头塞耳,採求财赂。”《后汉书·儒林传序》:“及 光武 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採求闕文,补缀漏逸。”

采清(cǎi qīng):坟墓与厕所。《荀子·王制》:“脩採清,易道路。” 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二》:“採乃‘埰’字之误。《方言》曰:‘塚, 秦 晋 之间谓之埰。’是也。清者,《説文·广部》:‘厕,清也。’《急就篇》:‘屏厕清溷粪土壤。’……盖墟墓之间清溷之处皆秽恶所积聚,故必以时脩治之也。”

采芹(cǎi qín):《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毛 传:“泮水,泮宫之水也。” 郑玄 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红娘子》:“发其缄,寒暄外,唯惓惓问 红娘子 无恙,且言 红 有假子,颇能文,已令采芹於泮否?”

采樵(cǎi qiáo):砍柴。《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会三辅乱,人多流宕,而 干 义 不去,与诸知故相浮沉,採樵自活。”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採樵乐,或説林泉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玛纳斯 有遣犯之妇入山採樵,突为 玛哈沁 所执。”一本作“ 樵采 ”。打柴。《左传·桓公十二年》:“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杜预 注:“樵,薪也。”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 陈王 鬭鸡道, 安仁 采樵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 胡田村 胡 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

采荠(cǎi qí):亦作“ 采齐 ”。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薺》。”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肆夏》、《采薺》皆乐名。或曰:皆逸诗。”《礼记·玉藻》:“趋以《采齐》。” 郑玄 注:“齐,当为楚薺之薺。”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行以《采薺》,趋以《肆夏》,步中规,折中矩。”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步中《采齐》,行中《肆夏》。”

采气(cǎi qì): 将地下气层中的天然气采集到地面的工艺方法。须根据气藏情况布置钻孔,让气流顺利地从气井流到地面,并经处理后进入集气管网。

采圻(cǎi qí):见“ 采畿 ”。

采齐(cǎi qí):见“ 采薺 ”。

采苹(cǎi píng):(1).采集浮萍。《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清 厉鹗 《苹洲和鲍明府》之一:“日落采苹去, 江 南春色明。”(2).《诗·召南》篇名。《诗·召南·采苹序》谓“《采苹》,大夫妻能循法度也。”《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后因以“采苹”赞美德行。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辞》:“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

采暖(cǎi nuǎn):[释义](动)使用装置、设备,使室内温暖。 [构成]动宾式:采|暖 [例句]采暖设备齐全。(作定语)

采女(cǎi nǚ):(1).原为 汉 代六宫的一种称号,因其选自民家,故曰“采女”。后用作宫女的通称。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六宫采女凡数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乡中閲视童女年十三已上、二十已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宫,谓之采女也。”《后汉书·皇后纪序》:“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2).古时宫廷中的一种女官。《隋书·后妃传序》:“ 煬帝 时……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旧唐书·后妃传序》:“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3).仙女名。 晋 葛洪 《神仙传·彭祖》:“ 采女 者,亦少得道。”

采纳(cǎi nà):[释义](动)接受(意见、建议、要求)。 [构成]并列式:采+纳 [例句]他采纳了我的意见。(作谓语)这次会议采纳的意见很多。(作定语)[反义]摈弃

采沐(cǎi mù):摘叶剪枝,整枝。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栽后二年,慎勿採沐;小採者,长倍迟。” 石声汉 注:“沐,即修剪树枝。”

采木(cǎi mù):采办木料。《北史·隋纪下·炀帝》:“庚申,遣黄门侍郎 王弘 、上仪同 於士澄 往 江 南採木,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七怕採木花棺槨,八怕牢中展却难。”

采名(cǎi míng):沽名;邀名。《汉书·终军传》:“将幸诛不加,欲以采名也?”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状》:“比来朝廷擢用数人,虽辞避恳至,未尝得请,而或者不谅其心,以为采名。”

采煤(cǎi méi):◎ 采煤 cǎiméi[coal mining;excavate coal] 把有价值的煤从地壳中挖掘出来

采芼(cǎi mào):择取;选拔。语本《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窃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乐之。”旧解《关雎》篇乃颂“后妃之德”。后因以“採芼”称颂后妃内治之美。 南朝 梁 徐勉 《故永阳敬太妃墓志铭》:“推厚处薄,秉默居冲,参差採芼,揜暎言工。”

采旄(cǎi máo):指用旄牛尾装饰的彩旗。《楚辞·远游》:“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建 格泽 之长竿兮,总光耀之采旄。”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明 何景明 《述归赋》:“飭桂衡之超驾兮,搴采旄以前饰。”

采买(cǎi mǎi):◎ 采买 cǎimǎi[purchase] 采选购买;也指从事专业的人我们的采买是个精干的小伙子

采捋(cǎi lǚ):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明 刘基 《感怀》诗:“荣盛方及时,采捋一何频!”

采掠(cǎi lüě):抄掠劫。《晋书·石勒载记上》:“ 勒 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採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宣忠寺》:“ 兆 悟觉,即自思量:‘ 城阳 禄位隆重,未闻清贫,常自入其家採掠,本无金银,此梦或真。’”《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将士稽留採掠, 天生 遂塞 陇 道,由是诸军不能进。”

采緑(cǎi lǜ):《诗.小雅》篇名。緑,通"菉"。荩草。《诗.小雅.采绿序》谓"《采緑》,刺怨旷也"。诗描写了妇人思念丈夫不至而归沐以待的心情。后因用为妇女感到孤独寂寞的典故。

采绿(cǎi lǜ):《诗·小雅》篇名。緑,通“ 菉 ”。荩草。《诗·小雅·采绿序》谓“《采緑》,刺怨旷也”。诗描写了妇人思念丈夫不至而归沐以待的心情。后因用为妇女感到孤独寂寞的典故。 汉 班婕妤 《捣素赋》:“歌《采緑》之章,发《东山》之咏,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

采録(cǎi lù):(1).采纳录用;采纳。《后汉书·陈蕃传》:“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採録,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2).搜求摘录。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序》:“徒守 朱子 中年未定之説,而不復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輒採録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修志》:“余因请之司寇,閲新志所未载者,为採録一编,名曰《梁溪补志存稿》,以俟后来云。”采集记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 隋 世古书存者尚伙, 炫 所采録,必多可补前史之缺。”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之一:“僕近辩正《周礼》,始成书,欲脩邑先达事行为人物记,无相辅者,恐未易采録。”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隋志》又有《文章志》,不著撰名,《世説》 刘 注,亦多采録。”

采录(cǎi lù):[释义](动)采集并记录。 [构成]并列式:采+录 [例句]采录童谣。(作谓语) ②采访并录制。并列式:采+录。电视台采录了新年晚会节目。(作谓语)

采旒(cǎi liú):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孔颖达 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宋 苏舜钦 《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因成此诗以寄》:“大议摇巖石,危言犯采旒。”

采菱(cǎi líng):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

采鳞(cǎi lín):(1).彩色鳞片。借指龙。《文选·班固<典引>》:“扰緇文皓质於郊,升黄辉采鳞於沼。” 蔡邕 注:“听德知正则黄龙见。” 吕延济 注:“此谓黄龙也。”(2).指建筑物上的彩色龙形雕饰。 清 朱茂暉 《崇祯戊辰湖上观毁逆奄祠记事》诗:“或为九楹殿,升降雕采鳞。”

采猎(cǎi liè):(1).选取。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宾于》:“ 若虚 採猎佳句,记之尺书,使 宾于 驰诣 洛阳 ,致诸朝达。”(2).狩猎。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一折:“深沉林麓知何处,只在来朝採猎中。”(1).打猎。《宋史·外国传五·占城》:“其王或出游,看象、采猎、观鱼,皆数日方回。”《西游记》第三七回:“领三千人马,架鹰犬,出城采猎。”(2).谓泛览书籍,有所采集。 宋 司马光 《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札子》:“臣先於 英宗 皇帝时,尝采猎经史。”

采僚(cǎi liáo):指官吏。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是必能知风俗之良窳,采僚之善否,盍尝问焉?”

采莲(cǎi lián):即《采莲曲》。 宋 曼殊 《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参见“ 採莲曲 ”。即《採莲曲》。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 明 王世贞 《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参见“ 採莲曲 ”。

采醴(cǎi lǐ):指树木泌出的汁液。《南史·陈纪下·后主》:“ 覆舟山 及 蒋山 栢林,冬月常多采醴, 后主 以为甘露之瑞。”

采礼(cǎi lǐ):因婚聘而由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妾在 朱 家,原非采礼媒定者,胡畏之?”参见“ 纳采 ”。

采览(cǎi lǎn):采择观览。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谨拜表并献诗二篇,词旨浅末,不足采览。” 晋 郭璞 《<方言>序》:“巡游万国,采览异言。”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谨具歷官行义,牒付史馆,俾传循吏者采览焉。”

采兰(cǎi lán):(1).喻选拔俊逸。《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採兰,并及蒿艾,是以 皋陶 振褐,不仁者远。”(2).《诗·小雅·南陔序》:“孝子相戒以养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一:“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后因以“採兰”喻尽孝养亲。 唐 白居易 《思归》诗:“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冬积温席恋,春违採兰期。” 唐 许尧佐 《柳氏传》:“荣名及亲,昔人所尚,岂宜以濯浣之贱,稽採兰之美乎?”(1).《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因以“采兰”谓供养父母之事。 唐 韩愈 《孟生诗》:“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诗:“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参见“ 南陔 ”。(2).指 晋 束晳 的《补亡诗·南陔》。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诗》:“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采葵(cǎi kuí):语出《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 唐 骆宾王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诗:“ 六郎 道合采葵,啸悬鶉而契赏;诸君情谐伐木,仰登龙以缔欢。”

采矿(cǎi kuàng):[释义](动)把埋藏在地下的矿物开采出来。 [构成]动宾式:采|矿 [例句]我国的采矿业很发达。(作主语)

采捃(cǎi jùn):(1).收集。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拾遗记·夏禹》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详其朽蠹之餘,採捃传闻之説。”(2).拾取。亦指拾取之物。《晋书·孝友传·庾衮》:“岁大饥……及麦熟,穫者已毕,而採捃尚多, 衮 乃引其羣子以退,曰:‘待其间。’”

采攫(cǎi jué):夺取。 唐 刘商 《金井歌》:“薙草披沙石竇开,生金曜日明金井。虞衡相贺为禎祥,畏人採攫持殳戕。”

采蕨(cǎi jué):借指隐居不仕的生活。 唐 张九龄 《在郡秋怀》诗之二:“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采掘(cǎi jué):[释义](动)开采(矿物)。 [构成]并列式:采+掘 [例句]矿工们正在采掘锡矿。(作谓语)

采揪(cǎi jiū):犹理睬。 明 无名氏 《白兔记·送子》:“我欲待诉説个寃仇,待説来谁人採揪。”

采拮(cǎi jié):摘取。 明 张居正 《恭颂母德》诗:“补苴感将士,採拮亲蚕桑。”

采笺(cǎi jiān):彩色的笺纸。《南史·陈纪下·后主》:“先令八妇人襞采笺,製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采辑(cǎi jí):搜集辑录。 明 陆深 《停骖录》:“予同县人 卫君庸 知州事,尝採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録》。”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二:“《诗》则採辑诗赋四六中最下俗艷语,用为 无盐 之粉黛。咏叹淫佚之意,百无一存。”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是以不惮辛勤,广为採辑,附纸分送。”搜采编辑。 明 钱德洪 《<传习录>跋》:“同门 曾子 才汉 得 洪 手抄,復傍为采辑,名曰《遗言》。”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 国藩 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

采集(cǎi jí):[释义](动)收集。 [构成]并列式:采+集 [例句]采集植物标本。(作谓语)

采畿(cǎi jī):亦作“ 采圻 ”。古代“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 贾公彦 疏:“采者,采取美物以共天子。”《国语·周语上》“侯衞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自侯圻至衞圻,其间凡五圻(侯、甸、男、采、衞)……男圻之外曰采圻。”参见“ 九畿 ”。

采缉(cǎi jī):采集。 唐 李白 《黄葛篇》:“黄葛生 洛溪 ,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繚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採缉作絺綌。”采择编辑。《宋史·杨徽之传》:“詔 李昉 等采缉前代文字,类为《文苑英华》。”

采获(cǎi huò):收集。《后汉书·班彪传》:“若 迁 之著作,採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犹收获。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岁华皆採穫,冬晚共严枯。”采辑;搜集。《汉书·夏侯胜传》:“﹝ 夏侯建 ﹞自师事 胜 及 欧阳高 ,左右采获。” 颜师古 注:“言於 胜 及 高 两处采问疑义而得之。” 宋 陈世修 《阳春集序》:“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成一帙。” 章炳麟 《与刘光汉书》:“ 向 歆 本好博览,左右采获,自在鸿儒通人之列,与墨守者有异。”

采缋(cǎi huì):指彩色的修饰。《清史稿·圣祖纪三》:“巡狩行宫,不施采繢。”

采绘(cǎi huì):器物上的彩色图画。亦指文章的修饰加工。 宋 苏轼 《书<篆髓>后》:“自 汉 以来,学者多以一字考经,字同义异,皆欲一之,雕刻采绘,必成其説。” 清 恽敬 《答来卿》:“是以并叙 三代 ,均用喻言,使文体均称,翻出异样采绘,照耀耳目。”

采会(cǎi huì):采集会聚。《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初, 肃 善 贾 马 之学,而不好 郑氏 ,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 朗 所作《易传》,皆列於学官。”

采画(cǎi huà):(1).用彩色作画。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黼绣帷幄,涂屏错跗。中者锦綈高张,采画丹漆。” 三国 蜀 诸葛亮 《黄陵庙记》:“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2).彩色图案。《晋书·舆服志》:“其侍祀则平冕九旒,袞衣九章,白纱絳缘中单,絳繒韠,采画织成袞带。”

采花(cǎi huā):(1).折花。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 于闐 採花人,自言花相似。”(2).旧时指夜入人宅,奸污妇女。《三侠五义》第六二回:“细细打听,方才知道是个最爱採花的恶贼。”

采侯(cǎi hòu):(1).指彩绘的箭靶。《周礼·考工记·梓人》:“张五采之侯,则远国属。” 郑玄 注:“五采之侯,谓以五采画正之侯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宾射及正鹄解》:“采侯者,大射之侯也。”(2). 宋 宋祁 的别称。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惟 天圣 二年,省试采侯诗, 宋尚书 祁最擅场,其句有‘色映堋云烂,声迎羽月迟’,尤为京师传诵,当时举子,目公为 宋采侯 。”

采毫(cǎi háo):彩笔;绚丽的文笔。 心青 《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游艺》:“纤腕运时欺皓雪,采毫挥处落云烟。”参见“ 彩笔 ”。

采椁(cǎi guǒ):栎木做的套棺。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桐棺不衣,采椁不斲。”参见“ 采棺 ”。

采光(cǎi guāng):[释义](动)设法让房屋或其他建筑物更多地照进阳光。 [构成]动宾式:采|光 [例句]楼层低的房间采光很差。(作主语)

采棺(cǎi guān):用柞、栎之木做的棺材。柞、栎杂木,不耐腐,贫民用以为棺,意谓简陋。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今 吴 越 之竹, 隋 唐 之材,不可胜用;而 曹 卫 梁 宋 ,采棺转尸。”

采顾(cǎi gù):眷顾。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杨镳》:“家姊多幸,蒙 杨郎 採顾,便希迴橈,以成礼也。”

采购(cǎi gòu):[释义](动)(为机关或企业)选择购买。 [构成]并列式:采+购 [例句]他精心采购了一批商品。(作谓语)采购人员。(作定语)

采工(cǎi gōng):矿工。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银》:“採工篝灯,逐径施钁,得矿方止。”

采葛(cǎi gě):《诗·王风》篇名。《诗·王风·采葛序》谓“《采葛》,惧谗也”。后世因用为畏惧或避免谗言的典故。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二一:“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又诗中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句,故亦用为怀人的典故。 明 何景明 《将雪有怀》诗:“已动寻梅兴,空成采葛诗。”

采割(cǎi gē):见“ 採生折割 ”。

采服(cǎi fú):(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采葑(cǎi fēng):语出《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即蔓菁,叶和根、茎都可食,但根、茎味苦。诗意谓采者不可因此连它的叶子都不要。后因以“采葑”为被人赏识器重的谦词。 宋 秦观 《谢程公辟启》:“不谓修撰给事,误赐采葑,曲加推轂。”

采风(cǎi fēng):[释义](动)搜集民歌。 [构成]动宾式:采|风 [例句]我们到农村去采风。(作谓语)民歌采风。(作谓语)

采访(cǎi fǎng):[释义](动)搜集寻访。 [构成]并列式:采+访 [例句]我采访英雄人物。(作谓语)他拒绝采访。(作宾语)采访记录。(作定语)

采蘩(cǎi fán):(1).《诗·召南》篇名。《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因以“采蘩”指女子恪守妇道,克尽妇职。 宋 王禹偁 《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 杨贵妃 始以姿色召居掖庭,颇肆姦回,不循法度,以歌舞取媚,则采蘩之职不修。”(2).《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 传:“ 豳公子 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谓 豳公子 有与民同甘苦的德行。后因以“采蘩”作思念君子的典故。 唐 沉佺期 《入卫作》诗:“采蘩忆 豳 吹,理棹想 荆 歌。鬱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采伐(cǎi fá):[释义](动)在森林中砍伐树木,采集木材。 [构成]并列式:采+伐 [例句]我们上山采伐。(作谓语)采伐应按时进行。(作主语)

采掇(cǎi duō):◎ 采掇 cǎiduō[collect;gather] 采摘;采集采掇者易辨识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采蝀(cǎi dōng):彩虹。 宋 范成大 《浣溪沙》词:“采蝀横斜春不夜,絳霞浓淡月微明。”

采定(cǎi dìng):采纳鉴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真假俱宜详辨,因附篇末以俟采定。”

采地(cǎi dì):选择风水好的地方。《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王朔 ﹞见 许 郭 二人登山採地,料必异人,遂迎至其家。”指古代卿大夫的封地。《韩诗外传》卷八:“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 颜师古 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汉 王充 《论衡·感类》:“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殊之众庶。何则?公子公孙,亲而又尊,得体公称,又食采地,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 清 张丹 《晏城》诗:“ 平仲 之采地,缅然起思慕。”

采打(cǎi dǎ):(1).砍伐。《元典章·圣政二·赈饥贫》:“官人每根底放鹰犬与的山塲禁治,不交百姓每採打柴薪。”(2).揪打。《醒世姻缘传》第九回:“ 晁大官 被 计 家的人们採打了一顿,也有好几分喫重。”

采茨(cǎi cí):(1).古代乐章名。《大戴礼记·保傅》:“行中鸞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 卢辩 注:“于大寝之内奏《采茨》,朝廷之中奏《肆夏》。”《宋史·乐志一》:“今大乐署丞 王光裕 诵得 唐 日《采茨曲》,望依月律别撰其辞。”参见“ 采薺 ”。(2).采集茅草、芦苇。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采茨葺昔宇,翦棘开旧畦。”

采椽(cǎi chuán):栎木或柞木椽子。言俭朴。《韩非子·五蠹》:“ 尧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史记·太史公自序》:“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曰:“采椽,櫟榱也。”《汉书·艺文志》:“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颜师古 注:“采,柞木也。” 宋 苏轼 《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夫苟怠惰苟安,虽采椽茅茨,若自处於臣虏,可以亡国。”

采絺(cǎi chī):犹彩绣。《新唐书·列女传·卢惟清妻徐》:“ 徐 还乡里,糲食,斥铅膏,采絺不御。”

采察(cǎi chá):采纳察知;查访。《后汉书·襄楷传》:“三公上书,乞哀 瓆 等,不见採察,而严被谴让。”《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愿深採察。”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丰熟不须先知,人人争奏;灾伤正合预备,相顾不言。若非朝廷广加採察,则远方之民何所告诉!”

采茶(cǎi chá):◎ 采茶 cǎichá[pick tea-leaves] 采摘茶叶

采粲(cǎi càn):茂盛鲜洁貌。 晋 傅咸 《舜华赋》:“朝阳照灼以舒暉,逸藻采粲而光明。” 宋 梅尧臣 《泊牛渚矶》诗:“波摇残照中,采粲浮巖谷。”

采采(cǎi cǎi):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采捕(cǎi bǔ):[释义](动)采捞捕捉。 [构成]动宾式:采+捕 [例句]渔民按季节采捕鱼虾。(作谓语)

采补(cǎi bǔ):谓汲取他人元气、精血以补益己身。《冷眼观》第二三回:“但这採补一事,照人妖例办起来,也就足够丢脑袋的了。”

采搏(cǎi bó):犹剽窃。 南朝 宋 陆修静 《上<灵宝经目>表》:“或採搏餘经,或造立序説,或迴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参见“ 剽窃 ”。

采币

采笔(cǎi bǐ):彩笔;文采绚丽之笔。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 江郎 未老,尚追陪采笔多情俊侣。”参见“ 彩笔 ”。

采办(cǎi bàn):[释义](动)采购。 [构成]动宾式:采+办 [例句]采办年货。(作谓语)

采拔(cǎi bá):(1).选拔,拔擢任用。 宋 司马光 《龙图阁学士李公墓志铭》:“时 杜祁公 为宰相,多採拔英儁,寘之臺省。” 宋 李纲 《辞免兵部侍郎奏状》:“如臣孱庸,何足採拔!”(2).揪打。《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 狄婆子 ﹞心中发恨,算计赶到下处,带他连那妓者採拔一顿,与他做个没体面。”犹选拔。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晋高祖 ﹞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臣蒙先皇采拔,粉骨非报。”

采艾(cǎi ài):民间习俗。端午节割取艾条悬户避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戯,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唐 李商隐 《为安平公进贺端午马状》:“伏以浴兰令节,採艾嘉辰,百辟合祝於 尧 年,万方宜修於 禹 贡。”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前集·节序·端午》:“今在处有採艾採药之説。”采摘艾草。古有采艾疗疾禳毒之俗。《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毛 传:“艾所以疗疾。”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 楚 人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一本作“ 採艾 ”。

财采(cái cǎi):(1).钱财。《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财采到不打紧,还有一事,好一个标緻奶奶!”《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这些人都是愚野村夫,晓得么利害?听见家主説得都有财采,竟像瓮中取鱉,手到拿来的事,乐极了。”(2).指财运。《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桂生 平日惯听老婆舌的,明日起早,真个到 童瞎子 铺中起课,断得有十分财采。”

朝采(cháo cǎi):见“ 朝彩 ”。朝廷的仪仗。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皇彝有文,朝采方蔼。频烦金纽,左右緹盖。”

晁采(cháo cǎi):玉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 和氏 出焉。”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晁采,玉名。” 李善 注:“晁,古朝字。”

徵采:招聘简拔。《红楼梦》第四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徵採才能。”

瞅采(chǒu cǎi):见“ 瞅睬 ”。

储采(chǔ cǎi):太子属官。

辞采(cí cǎi):亦作“ 辞彩 ”。1.犹文采。指诗文的藻饰。《后汉书·文苑传上·祢衡》:“ 衡 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北齐书·孝昭帝纪》:“帝所览文籍,源其指归而不好辞彩。” 宋 司马光 《起请科场札子》:“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 清 姜承烈 《<书影>序》:“或索诗及古文辞,挥毫輒就,文不加点而辞采烂然。”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而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但是思想却贫乏可笑的 六朝 骈文,却为后代人们所鄙弃。”(2).指言辞华美。《南齐书·沉文季传》:“ 文季 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

词采(cí cǎi):见“ 词彩 ”。

璀采(cuǐ cǎi):色彩鲜明。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一本作“ 璀彩 ”。

翠采(cuì cǎi):见“ 翠彩 ”。

错采(cuò cǎi):见“ 错彩 ”。

打采(dǎ cǎi):亦作“ 打彩 ”。1.旧称戏曲演至精采处观众向女演员投掷钱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这几声簫,吹的我消魂,小生忍不住要打采了。” 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徵·游乐》引 魏元旷 《都门琐记·<望江南>词》:“都门好,杂耍亦销愁。海鹤先编金叶子,香狸乱舞玉搔头。打采赌风流。” 王冠亚 《严凤英传》三:“即使这样,班子仍然很穷,这就要靠‘打彩’挣一点外快。‘打彩’就是戏唱到一半,在有悬念的地方突然停下来,插上几个演员,唱着‘彩腔’,舞着手绢,扭着舞步,向观众讨彩(即讨彩钱,类似化装行乞)。”(2).旧亦用以指狎客给妓女的缠头。

大采(dà cǎi):(1).古代天子祭日所穿的礼服。《国语·鲁语下》:“天子大采朝日。” 韦昭 注:“《礼·玉藻》:‘天子玄冕以朝日。’冕服之下则大采。”(2).犹言运道好。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二折:“卖与个有儿女的是孩儿命衰,卖与个无子嗣的是孩儿大采。”

丹采(dān cǎi):(1).见“ 丹彩 ”。(2).词藻,文采。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陈延杰 注:“风力,即气也;丹采,即词也。诗人有尚气者,有尚词者。”

盗采(dào cǎi):(1).谓横征暴敛。《太平经·为道败成戒》:“旁人以财货自助,欲得大官,以起名誉,因而盗採财利,以公趣私,背上利下,是即乱败正治,天地之害,国家之贼也。”(2).非法开采。《明史·何乔新传》:“ 成化 四年迁 福建 副使。所属 寿寧 银矿,盗採者聚众千餘人,所过剽掠。”

得采(dé cǎi):◎ 得采 décǎi[win] 赌博得利;生意中获得好利润

雕采(diāo cǎi):见“ 雕彩 ”。

钓采(diào cǎi):谋取;拾取。《后汉书·逸民传·周党》:“ 党 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瓦器饮食,或以虚伪貽讥;穀皮綃头,或以钓采蒙誚。”

掇采(duō cǎi):见“ 掇采 ”。亦作“ 掇採 ”。选取,搜集。《南史·循吏传序》:“案前史各立《循吏传》,序其德美,今并掇采其事,以备此篇云。”《隋书·诚节传序》:“故掇採所闻,为《诚节传》。”

多采(duō cǎi):◎ 多采 duōcǎi[fecund] 各种颜色,花色繁多。形容各式各样多采的人生

发采(fā cǎi):见“ 发彩 ”。

泛采(fàn cǎi):博采。谓取材广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吕氏》鉴远而体周,《淮南》汎採而文丽。”

汉字组词推荐

汉字组词分类导航